反思周記
2025-03-06 17:44:24
《沉香救母》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了由這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寶蓮燈》。學生心中已經對人小志大,不畏艱險的沉香充滿了敬佩,已經熟悉了故事內容。如何讓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情呢?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麼?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飢、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飢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麼多的血泡,身上那麼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於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湧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這麼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裡,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後,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麼?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於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於是這時,我把自己設計成「媽媽」,拉著學生的手說:「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望著我的眼睛動情地說道:「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麼多苦,今後,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濃,課堂上學生才會說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