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約束與自由作文
2025-03-14 04:54:25
古人云: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有「放」必有「收」,自由與約束往往相伴存在。小編收集了約束與自由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約束與自由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由,每一個人都渴望自由。我們快樂的生活著,在學校、家裡,在老師、家人的關心下幸福的成長。同時,我們也被束縛著,因為有了束縛,我們不會因為一句話兒鬧得不可開交,不會因為一件小事打得落花流水;因為有了束縛,我們會自覺遵章守紀,因為有了束縛,我們會彬彬有禮、與人為善。
如果只要自由,沒有束縛會怎樣?
一天,車輪質問方向盤:「你問什麼總是要束縛我的自由?」,方向盤迴答:「要想隨心所欲,必定會走到邪路上去。」誰都想要自由,可是,若車輪自由了,後果將會和火車離開了鐵軌一樣,雖然享受了短暫的自由,卻讓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也如白白的斑馬線一樣,雖然束縛著你,可是,它卻能保證你的安全,如果你「自由地」走到車行線上,是沒了束縛,可是,這時飛駛過來一輛大卡車怎麼辦?你雖然得到了自由,但是,你的生命、安全就沒了保證。假如,你是一株小草,純粹為了自己的快樂、自由,讓自己歪著長,在生命開始的時候,若沒了鐵絲束縛你,沒有人為的把你端端正正的栽在樹坑裡,你將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被砍伐(淘汰),到那時,你大喊,你悔過,也無濟於事了。人又何嘗不是一樣?
我們雖然很需要自由,可在自由的時候,又會被約束,我們為什麼只看重自由而不去考慮那束縛會帶給你無盡的幸福呢?有了束縛,車輪不會進入「邪道」;有了束縛,火車不會離開鐵軌;有了束縛,小樹才會長大成材……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自由與束縛互相幫助,它們可以讓你快樂、自由,也能束縛你的那些不良行為,讓我們都能真正體會到自由與束縛讓每一個人都受益匪淺。
第二篇:約束與自由
古人云: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有「放」必有「收」,自由與約束往往相伴存在。我們獲得了自由,卻需要付出等額的代價;而約束並不向我們索取什麼,它就像是世界給我們的隱形防護網,無時無刻不存在,保護著我們不被不良風氣侵染。自由不能夠引導我們成功,有了約束人才能克己、自律、有作為。無約束,不成功。
自由有償,約束無價。魚兒擺脫了水的束縛,卻失去了遊泳的快樂;雄鷹擺脫了天空的束縛,卻失去了翱翔的愜意。同樣,人擺脫了束縛也意味著會失去保護,墜入黑暗的深淵。
曾在書上讀過這樣一段對話——車輪問方向盤:「為什麼你總是約束我的自由?」方向盤答:「你若是被給予過多的自由,那麼定會走到邪路上。」的確,車輪如果得到了自由而縱情奔馳,那麼結局必定是車毀人亡。人人都想得到自由,可是一旦沒有了管制與約束,又有幾人能堅守本心、遵守規矩與原則毫不動搖呢?由此可見,約束很重要,自由需克制。
約束是限制,卻並不是囚禁,它只是為了防止我們過度自由,同時也是促進我們嚴謹、成功的苦口良藥。戰國時蘇秦為克制自己睡覺的欲望,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東漢時孫敬則用繩子把頭髮系在房梁上來給自己加以約束,從而刻苦學習。結局是前者成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後者成為了名氣享譽古今的大學者,這都是約束給人帶來的成功。黑格爾曾說:「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我們應正確認識約束,遠離自由主義。如果沉醉於自由的美夢,那麼人便會如脫韁野馬般一去不回,即使意識到束縛的可貴也難以懸崖勒馬,得到短暫自由的同時,也相伴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學生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父母什麼都管?為什麼學校給我們這麼多束縛?殊不知,人缺少了管制與約束就會自我放縱,父母和學校如果給予孩子太多的自由就只能致使其懈怠墮落。——掙脫身上的束縛,得到的不一定是自由。名著《西遊記》中,唐僧就是因為走出了悟空為他畫的保護圈而被擄走。又好比風箏,掙脫了線的束縛它只能下落,正是有了約束它才能飛得更高,人正是由於有了強有力的束縛才能走得更遠。
溺愛如水,泛濫則覆舟,過度自由只會加速滅亡。所以請謹記:過度自由帶來弛懈放縱,約束克制方能鑄就人生。
第三篇:約束與自由
「作業做完沒?」「別看電視了」「早點去睡覺」家長最喜歡的講的口頭禪,學生最不喜歡的三句話,關於自由論的開始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從小我們在家就受家長管著,上學以後我們又開始收老師管著,一直沒有自由的我們一直在幻想沒有了家長沒有了老師的自由生活。當有一天我們認為自己有了自由生活,沒有了約束與限制我們還會正常的走在學校的道路上,還會用自己一滴滴汗水去換取勞動的果實麼?
在自由與紀律是辯證統一關係中說,.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紀律的約束才能實現最大的自由,否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也就無從談自由了。如果世上沒有了法律等紀律的約束,人們就會為所欲為,自然就會受到破壞、疾病到處蔓延,人類就會走向毀滅的。
所以當我獲得了我們所要求的自由後,我們中的絕大部分可能會放下書本走上自己認為的自由的生活:書本變成了遊戲,學習變為了玩樂,而當時光匆匆度過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為社會所淘汰,成為了家長社會的負擔。也可能你會說你不會這樣,你依舊能拿起書本在,只是現在的過下強烈約束與限制使自己無法接受,我們還是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有自己的一份空間。
是的,有時過分的約束只會限制人的發展,限制學生時代我們的發明力與創造力。青蛙被束縛在了井底他會認為井上的一片就是整個天空,而當我們被過於限制約束在學校和家庭的條條框框時,我們又何嘗不會像井底之蛙一樣,我們又怎會快樂呢。
經調查77%的青少年參加學習輔導班,而在這部分人群中有38%的人表示參加學習輔導班並非其樂趣,而是因為家長的要求。正是這些要求使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由於被動式的學習時間過長,因而對學習的興趣減低,學習效果反而更差。
所以家長與老師應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學生有時間看自己的書,做自己的事,培養自己的興趣,在學習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