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鐵接軌夢想徵文
2025-03-14 09:12:24
青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城市中籌劃地鐵的「先行者」。小編收集了地鐵接軌夢想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地鐵接軌夢想
我熱愛生活,熱愛生活中那一個個小鏡頭,然而,我更偏愛地鐵車廂裡的小鏡頭。
早晨,一列班車的門打開了,人流立刻如潮水般湧進了車廂裡,坐在位置上。他們中有捲髮的,有直發的,有長發的,有短髮的,有黑髮的,有白髮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運動鞋的,鞋跟高的,鞋跟低的……寬敞的地鐵車廂似乎顯得擁擠了一些。
人們進了地鐵車廂裡,馬上,那粗糙的手,那細膩的手,那寬大的手,那纖細的手都從各種不同的地方:皮包裡,布包裡,公文包裡,挎包裡,馬夾袋裡,口袋裡拿出了自己的電子工具——手機目不轉睛地看著。
車廂裡騷動了一陣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偶爾聽到人們談話的聲音、廣播站臺的聲音,顯得極其安靜。人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了……
一個穿著藍襯衫的工人,上車後顧不得擁擠的人流,「啪」的一下,坐在了座位上,又把工具箱「撲通」一聲,扔在了腳邊,就翹起了二郎腿,從褲子袋裡摸出手機,上網看起了新聞。他邊看嘴裡邊叨咕著什麼,興許是在議論街頭巷尾的趣事吧;一個披著棕色風衣,穿著黑色短裙和靴子的窈窕少女,背著小挎包,走進了車廂,一坐下,她就小心地從包裡取出了手機,插上耳機,悠閒自得地聽起了英語小說,她時不時地皺皺眉頭,大概是遇到了生詞;一個拄著拐杖的,戴著老花鏡的老人,坐在了老、弱、病、殘專座上,便從皮包裡掏出了手機,拿出電子筆一筆一畫地在上面寫字,準備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發簡訊問候一下,他寫字時的手雖然顫顫巍巍的,但是卻一直堅持不懈地寫著,很專注;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扎著蝴蝶結、梳著麻花辮,一蹦一跳地上車坐下,從書包裡拿出手機給爸爸打電話,她的大眼睛一眨一眨,高興地與爸爸聊著,紅潤的小嘴巴甜甜地笑著,好像剛吃了蜂蜜似的……
到了要下車的站點,我依依不捨地走了。雖然這只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一個小鏡頭,但是他卻告訴了我們一個青島飛速發展的事實:上海街頭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在用手機,青島再不是以前那個貧窮的小漁村,而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了。
第二篇:地鐵接軌夢想
青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城市中籌劃地鐵的「先行者」。1987年,當地鐵進入青島發展視野的時候,全國擁有地鐵的城市只有北京,6年之後的1993年,全國第二條地鐵在上海建成通車。
按部就班的推進,在1995年遇到波折。面對國內陡然之間高漲的地鐵建設熱潮,國家決定暫停審批快速軌道交通項目。青島地鐵項目因此停滯,陷入徘徊。
現在回過頭來看,20年的「徘徊期」絕不是青島地鐵的「空白期」。它更像是一個「儲備期」或者「磨礪期」。在這段時間裡,緊跟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青島不斷深入思考著地鐵和城市的關係,不斷優化著地鐵線路的布局,不斷地從每一個細節優化著設計方案。社會各界也在全力推動,2008年1月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將「關於加快推進發展軌道交通的議案」確定為大會議案,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後多次調研、視察地鐵規劃建設情況。
因此,當2010年底,3號線的建設全面展開的時候,這座城市的決策層已經在用全新的戰略思維運籌青島地鐵。不是孤立地運籌一條線,而是運籌一張網。在城市發展戰略的指導下,青島著眼於連通東、西、北三個環灣主城,輻射周邊組團,運籌構建的是一張支撐國際化灣區都市建設的動力先導軸。
「讓青島地鐵早日成網運營,更好地造福島城人民。」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強調,青島的地鐵要打好經濟、社會、文化等綜合「效益牌」,以經濟效益彰顯城市「實力」,用社會效益彰顯城市「活力」,用文化效益彰顯城市「魅力」,以點帶面,盤活全局,凸顯城市特色,用地鐵這張「新名片」推介一個「新青島」。
第三篇:地鐵接軌夢想
2010年下半年,隨著地鐵3號線的全面開工,青島地鐵項目終於從腦力激蕩、紙上運籌,步入實戰階段。
3號線從青島站到青島北站,全長25公裡,22個站點。高峰時期,共有上萬名地鐵建設者同時參建施工。
這是青島歷史上單項投資最大、涉及面最廣、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基礎設施項目。這座城市的決策層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動。
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全市動員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地鐵一期工程建設,將地鐵項目「定義」為改善城市公共運輸條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一號」民生工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地上地下一體發展的「龍頭」先導工程;
拉動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的「骨幹」基礎工程。
能「集齊」了「一號」、「龍頭」、「骨幹」這樣三個「定語」,地鐵項目的份量顯而易見!
在建設推進的過程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多次聽取地鐵建設及安全生產情況匯報,到地鐵施工現場調研檢查。地鐵3號線全線通車前夕,他還特意登上了正在空載試運行的地鐵3號線列車,詳細詢問地鐵運營保障情況。他叮囑有關負責人要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聽取乘客意見,努力提供一流服務,打造好青島地鐵品牌;加強地鐵與火車站、地面公共運輸換乘體系配套建設,實現無縫銜接,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適,讓城市更宜居、更幸福。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新起也多次深入一線,為地鐵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案。他反覆強調,當前,青島軌道交通建設已經步入「快車道」。要進一步強化戰略思維,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安全高效地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度,確保各條線路按期通車,為建設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堅強支撐。
正是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期盼和重託,從全面開工建設到今天全線通車,六年多的時光裡,這條蜿蜒於地下的交通動脈一點點延伸,一個個難題被奮力攻克,一個個節點被全力打通……勵精圖治、砥礪前行的地鐵人與地鐵一道,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實成長,這座城市距離地鐵的夢想也一點點地不斷靠近。
複雜的地質環境,是青島地鐵建設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大難題。青島的地質條件以花崗硬巖為主,這一點曾經被認為是修建地鐵的有利條件。但在實際建設中,建設者們卻意外地發現,青島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預料。通常情況下,地鐵要在距離地面數十米的深度之下施工,這個深度的巖層,一般是上軟下硬,且很多都是富水流沙層。
「每一個標段的圍巖情況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段相隔五米,圍巖的硬度就能發生五種變化,並經常碰到巖層斷裂帶。這就為地鐵的修建帶來更多的風險和難題。」青島地鐵集團總經理王永亮這樣解釋青島地鐵的施工難度和複雜係數。
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承建了地鐵3號線泉李區間(萬年泉路站—李村站)。與其他區間相比,這個區間「頭頂李村河,腳踩硬巖石」,施工難度巨大。「這種地質條件在國內十分罕見,就好比在石頭上面摞豆腐。」中國鐵建十六局集團青島地鐵3號線土建11標項目部副經理孟凡茂打了這樣的比方。
然而,再大的困難也無法阻擋住地鐵建設的腳步。以「人民滿意的安全放心工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為目標的青島地鐵,開始了艱難的行進之路。
既要攻克地質難題,又要確保工程的高質量。在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青島地鐵選擇中鐵、中鐵建等資質高、信譽好、經驗豐富的國字號施工隊伍,採用了國內乃至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藝。
同時,抓住青島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的良好氛圍,青島地鐵在施工技術、結構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和突破:國內首座明挖無柱拱形地鐵車站,鋼彈簧浮置軌道系統等創造了多個國內第一。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