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元節的相關作文
2025-03-20 04:05:25
很多人一提起盂蘭盆節就會想到日本,其實,這個節日發源於我國,在道教中也稱之為中元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中元節的相關作文,歡迎參考!
篇一:中元節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今天我家殺鴨。這鴨非常有趣,非常有吸引力,因為這鴨吃石頭的,你們知道這隻鴨怎麼會吃石頭嗎?我媽媽用刀把它的吃東西的通道找到的,媽媽用刀小心翼翼把它切一大半,留一點,然後就突然掉下一塊一般小小的石頭,石頭掉下來後我就哈哈大笑,我就問媽媽:『『媽媽,為什麼鴨都會吃石頭。』』媽媽就說因為鴨的肚子餓了。』』原來是這樣子呀!
篇二:討厭的中元節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著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品質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上網去查有關的資料。經過查詢我知道了「中元節」它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俗稱的「鬼節」。
說道「鬼節」我想同學們可能更熟悉的是「萬聖節」吧!它是西方的「鬼節」,在這一天小朋友可以裝扮成各種奇怪的樣子問鄰居索要糖果……完全沒有我們中國的「鬼節」的「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深呼吸,因為一不留神就會吸入過量的煙霧讓人極不舒服。
真希望我們的「鬼節」也像西方一樣是一個鄰裡之間和睦,開心的節日,而不是「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出門的日子。
篇三:家鄉的中元節
閩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
盼啊,盼啊,盼……終於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裡。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裡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遊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遊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說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粿、水粿、雞蛋糕,特別是我最愛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說做的大米要放到井裡浸泡幾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軟、冰,夏日裡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製作中的樂趣。
說說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說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戶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菸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於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於我們時光到了,小夥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著遊走於阡陌、田間,嘻嚷著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著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於是,大人們品味著鄉俗,放鬆著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著鄉俗,娛悅著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文化底蘊深厚,「鬼節」的傳說中也洋溢著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四:家鄉的中元節
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傳說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陰間鬼門關大開眾鬼可以到陽間自由遊蕩。至於鬼門所敞開的時間,各地說法不一。全國較普遍的說法是一天,也有說是幾天的。因為農曆的七月十五道家稱之為「中元」,此節故得名為中元。在我的家鄉,中元節算是一個較為盛大的節日,自然習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過於細碎,難以一一列出,還有些我甚至未曾親歷,只是道聽途說罷了,再次便不例舉,以免貽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節很重要的一項儀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戶都會在家門附近堆燃紙錢,以引導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靈回家。這項儀式一般是在傍晚陽氣殆盡的時舉行,以免灼傷魂靈。坪上一帶多是七月初十進行,但兩地送老客的時間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節。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儀式,傳說是曾氏老人們酷愛看戲,七月十五陰間唱戲,所以要提前回去過戲癮。
將鬼魂接入家中進行接待的禮數也是極講究的的。一般由家中輩分最高、最有威望的長者主持。首先,由長者篩茶斟酒,撒於地面,算是敬茶酒;接著,要請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餚以肉食葷腥為主,碗筷應事先擺放好;先祖上座後再將筷子插在盛有飯的瓷碗上,以方便其取食。隨即,將紙錢燃於火盆之中,將準備好的紙錢全部燃盡後,儀式才算結束,人們也才能上座進食。據說食用過供過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強壯筋骨,延年益壽。這是我從長輩那兒聽到的,而這說法的出處已無從考證了。
齋粑是家鄉中元節人們必須食用的一種傳統美食。具體做法很簡單,即將糯米粉與芝麻、白糖和勻,裹以桐葉,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雖失了幾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氣卻顯得愈發濃烈。這外裹的桐葉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這種粑也稱為桐葉粑。我不知別處是否也有這粑,即使有也應該是少有的吧。在鄉下這桐葉粑家家戶戶都會做一些,有些地方還會請僧道進行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這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呢,還是鬼道主義精神?無法可想。齋醮完後,人們會哄搶被做過法的齋粑以求平安。不過這種做法如今是越來越少了。或許隨著老人的離去,終有一天,這種風俗會被當做封建的代表而被徹底摒棄吧。也不知什麼時候能再看到這哄搶齋粑的場面了。或許就在下一個中元節,抑或再也不會了吧。
關於中元節的相關作文相關文章:
1.欣賞數字中的語文作文_成長作文
2.欣賞秋天作文700字_成長作文
3.學會欣賞作文4篇_成長作文
4.我最欣賞的一個人作文範文12篇_成長作文
5.欣賞自己欣賞歲月作文_成長作文1100字
6.中學優秀作文:慢慢地,學會了欣賞_成長作文1400字
7.學會欣賞的作文精選_成長作文7800字
8.有關學會欣賞的作文_成長作文6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