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 中秋傳說之吳剛折桂
2025-06-29 09:15:10
說到中秋,想必作為一個中國人並不陌生但是中秋有哪些習俗與過法呢?這就要看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了,我們不僅要依據傳統習俗風俗來過節,更要懂得習俗風俗的由來,只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才能過好真正的中秋。
中秋節的由來和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在中秋節的月亮是很圓的自然也就寓意著家人團圓。遠在他鄉的遊子,如果不能回家就可以藉助賞月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傳說之吳剛折桂
傳說【吳剛折桂】: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面經常有人在砍伐這棵樹,但是神奇的是每次砍和都立刻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天上的神仙就把他貶到月宮作為懲罰。
吃月餅的寓意
在最早的時候月餅是叫做麻餅,並不稱為月餅,麻餅是用來中秋祭祀的,後來人們為了避免浪費就將麻餅用於自己食用。後來將麻餅稱之為月餅,並且在月餅的餡料上面做了改進,於是在中秋節就有吃月餅的習俗。中秋節吃月餅寓意就是全家團圓,甜蜜,幸福。所以一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