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叫什麼 自古"祀先祖"不可少
2025-06-29 14:59:10
眾所周知,每年的正月初一都是辭舊迎新的時刻也是人們過大年的一天,所以這一天有許多傳統風俗的存在使得正月初一十分的熱鬧。現如今人們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的時間,而在古代正月初一併不叫做春節,但是有許多風俗與現在相似,那麼古代的正月初一叫什麼呢?
古代春節的叫法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紀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傳統春節的過法
古代,在農曆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把祖宗的牌位擺在家中的正廳,或者把象徵祖先的剪紙以及木刻雕刻物品擺在正廳中央。然後給祖宗們擺上供品、香、蠟燭。據古代《平谷縣誌》記載:「正月元旦,初起,灶前先具香燭,謂之接灶。明燎陳盤案,拜天地,禮百神,祀先祖。堂中燒避瘟丹,放起火,響炮為樂。卑幼盛裝飾,拜尊長為壽;親月交賀,旬日乃止。」其中「祀先祖」是其中一個必備的環節,可見古人把百神與先祖放在一起,同為敬畏與尊重的含義。
大年初一熱鬧事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人人見面互道一聲「新年好」,這新的一年也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