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貼春聯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哪個朝代 受漢文化影響大
2025-07-08 12:11:10
眾所周知,在除夕夜這一天人們都有貼春聯的傳統,而貼春聯的由來也是經過了千百年的演變了。在古時候貼春聯,最主要盛行於宋代,那麼它的起源是在什麼朝代呢?只有深刻的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
除夕盛行貼春聯的朝代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
歷年除夕的風俗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風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
貼對聯在除夕
過春節貼對聯的年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後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一副春聯。時至今日,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貼上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