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說和典故 清明節的由來
2025-06-23 05:19:10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祭祀先人的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關於清明節,歷史上又有哪些傳說與典故呢,對於清明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清明節的傳說和典故
清明節傳說故事之重耳割肉,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後,體力好了。十九年以後,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