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魚竿的竿脊製作方法
2025-07-18 01:17:50
竿脊一個只會在碳纖維竿胚或玻璃纖維竿胚上出現的現象,而且在竿胚的 specifications 規格表上看不到,但在製作魚竿教學或討論中常常出現的一個名稱。要了解什麼是"竿脊"先要知道纖維竿胚是如何製成:簡單地說是將裁成梯形及附有樹脂的纖維布捲成圓錐形,加壓及加熱令樹脂溶入纖維布內成形,短的兩條邊構成竿尖及竿尾,長的兩條邊隱藏在竿身內形成竿脊,製作碳纖維棒視頻。
究竟 "竿脊" 對魚竿製作有什麼重要,或者是對釣魚時有什麼影響? 這個從來是網上一個熱門話題,主要的爭論有兩點,其一 "竿脊" 是否影響在魚餌拋投目標時的準確度,其二是導環的排放位置,導環應該是排放在"竿脊" 上,還是排放在"竿脊"後180度位置?
如何找出 "竿脊" - 將竿胚的竿尾(較粗的一端) Butt 放在地板上,用手掌承託著魚竿前端,令魚竿跟地面成45度角,再用另一隻手掌在魚竿中間部份用力向下壓令魚竿彎曲,並用這手掌前後推動魚竿令魚竿在彎曲狀態下轉動,這時你應可感覺到在轉動過程中魚竿會有阻力並突然向某一個固定位置停下來,一支魚竿可能出現多於一個這樣的停頓點,但總會有一個點的感覺是最強烈的,這個便是"竿脊",找出竿脊視頻。
"竿脊" 是否影響在魚餌拋投目標時的準確度各執一詞,但因魚竿在彎曲時是有一個慣性偏向在竿脊位置上停留,這樣總會對拋投的準確度有影響。像遠投,除了拋投距離,亦重視拋投點的準確,魚餌飛行角度就算只是有1度的偏移,經過50英呎的飛行距離後會有接近1英呎的誤差,像飛蠅,魚餌經過幾個拋投動作才把魚餌送去釣點,這個反覆的動作是否會把誤差累積擴大? 需然有制竿人認為在拋投過程中,魚竿在滿載 full load 情況下,竿脊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輕微,根本可以置之不理。或許這輕微的誤差可經由使用者的使用技巧調整,但作為制竿人無法決定使用者操控工具的技巧水平,而且要找出竿脊無須額外物料成本,只涉及少許額外工序,並養成一些習慣便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在沒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答案下,寧可多做一點工夫,免日後對自已製作的魚竿有遺憾。
在探討導環排放在"竿脊"上的位置時,先排除"竿脊" 對拋投準確度的影響,否則會容易把討論焦點糢糊。在網上討論的導環排放方法有6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不用理會竿脊。
第二種選擇將導環排放竿脊背後180度,用這個方法可令魚竿在拋投時有較好的向前的拋投動力。
第三種選擇將導環沿著竿脊排放度,用這個方法可令魚竿在拋投時魚餌的向前直線拋投方向有較少的偏差。
第四種選擇將導環沿著竿脊外90度排放度,這個方法是Sage 及 Fenwick 魚竿設計師 Don Green 所提出的主張,這個方法可令魚竿在向前及向後拋投動作時,魚餌飛行方向有較少的偏差,從而提高拋投準確度。
第五種是要令到竿脊向下置放,再按魚竿設計用於那個形式拋投動作來來決定,如用於紡車竿 Spinning rod /飛蠅竿 Fly rod 形式的投竿,將導環沿著竿脊排放度;如用於 雙軸竿 Casting rod 形式的投竿,導環排放竿脊背後180度。
第六種是認為導環及竿脊排放關係主因是由雙軸竿 Casting rod 引起,因為雙軸竿卷線器及魚絲朝天放置,當釣到魚後魚竿受到負載時,該拉力會令上置的竿尖遵環扭向下產生扭力。該扭力會令魚竿非常不穩定,如扭力太大甚至令整支魚竿扭轉180度令卷線器反轉朝下,無法操作。竿脊置下原意是利用竿脊向下的慣性抵銷魚竿轉向的扭力 ,但當該扭力大於竿脊的慣性時,不穩定的問題依然存在。亦因為如此,所以有制竿人發明了 Spiral Wraps 螺旋導環排列 方法,把扭力沿著螺旋排列的導環轉向下方來穩定魚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