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作文:我與書的不解之緣
2025-02-02 18:50:19
一位哲人曾對讀書者所下的定義是:讀一本好書,其實就是在與書的作者進行思想交流的過程。這是因為只有當讀書人的思想與寫書人的思想發生共鳴時,才能真正理解讀書的樂趣所在。我深知自己只是一介俗人,但從小卻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真切地感悟到這種緣給我的啟迪。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我都沒有放棄這種緣,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了。
我非常喜歡讀書,這得益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各類小畫書的引導。1970年我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十分清楚地記得,上學的第一天,老師發在我們手中的是由他們自行刻印的油印課本,語文書的第一課是「中國共產黨萬歲」,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便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比我高兩個年級一位名叫許強的夥伴,家裡藏有很多小畫書,每當下午放學後,我便會跟隨到他家看小畫書,但一次只能看一本,到了後來與他很要好了,他就將他家所藏的小畫書經常偷偷地借出來供我閱讀。再後來我就不再滿足於看小畫書了。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父親的抽屜裡有幾本「古書」,其實也就是五十年代出版豎版式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但這幾本書當時屬于禁書之列。
我讀的書很多,內容龐雜,因為那時別無選擇,整個小學、中學階段我借遍了凡是能夠借到的書,並不斷地向要好的同學借。那時讀書簡直是著了迷,一有空就看。這些書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木版線裝的也有膠版精裝的,有「小人書」也有「大部頭」,當然更多的是小說,此外我的嗜好是買書、藏書。我除了上學,幫母親幹些家務活,主要是放學後去打豬草。我還利用假期,跟著比我大的小孩上山去採菌子、挖草藥、摘松塔和撿李子核、杏子核和桃子核取出仁後到街上收購點去賣錢,賣得的錢除了買一些鉛筆本子外就是買書,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我買書她卻是從來不反對。買回來的書我先很仔細地用廢報紙包上書皮再看,之後寫上名字存起來,到初中畢業時,我的藏書在同學中還算是數一數二的,惹得同學們眼紅,他們便向我借,我每次都在書皮上鄭重寫上: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有損壞,下次別來。這裡可以看出我當時確實很「小氣」,而這種「小氣」至今仍然如此,就連女兒都說我對錢不吝嗇而對書卻很吝嗇。
小時就聽外公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當時根本不理解這句話的內涵,不過是外公雲我亦云罷了,只是樸素地覺得看書就會有收穫,對自有好處。事實的確如此,因為我愛讀書,我的作文從小學到初中就一直受到老師的讚許。自從參加工作後三十三年來我也從未間斷過讀書,讀書之餘一有空就寫些稿子。正是由於愛讀書,我順利地通過了成人高考讀了專科、本科。也正是由於愛讀書,使我從只能寫一些表揚稿、小消息的「豆腐乾」到在全國、省和市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各類作品10000餘篇,其中論文50多篇、人物通訊300多篇、消息7000餘篇、文學作品2000餘篇、言論1000餘篇,有近百篇新聞、文學、言論、通訊被評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結婚後由於經濟的原因,使我改變了婚前愛上書店的習慣,但我卻用所掙的小稿費到廢書攤上去淘書。前不久我與妻上街時,走到一舊書攤前駐足,居然只用15元錢就得到了分上中下三本的精裝本《飄》,著實讓我興奮了幾天。妻在這方面非常支持我,因為她也愛看書。閒暇時,我會將由於屋小只能束之高閣的藏書翻出來,看看有沒有損壞之處,而此時的我心裡卻有一種別人不能體會到的欣慰,有時已上初中的女兒也會在旁邊給我搭把手,整理藏書。
常言道:知識就是力量。而一個人要使自己擁有更多更全面的知識,要使自己在時代發展中不落伍,常讀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愚以為:讀書給我以樂趣,讀書給我以力量,讀書給我以慰籍。此生此世我都會讀它,愛它,給我以收益,給我以欣永遠難忘這不了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