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2025-02-02 06:32:09
《辛亥革命》的電影語彙彰顯出創作者的別具匠心,在大歷史題材常態呈現的恢弘場面與全景敘事之外,難能可貴的著力於核心人物的命運節奏,及情節推進的內在邏輯,又絕非筆觸細膩、視角獨特這般空泛的字眼所能概括。
《辛亥革命》一片,重在體現歷史精神。「重」,決定了作者的態度,「精神」,決定了電影的品質,《辛亥革命》的不同凡響,恰在於這一字一詞,也正是因為作者們致力表達的「精神」「重」:犧牲、奮鬥、歷史擔當……才使得這部影片具備了真氣與靈魂。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籤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遭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進步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鬥。
雖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闢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表現出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風,給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闢,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辛亥革命是所產生的偉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它所留下來的寶貴的歷史教訓,
也為後人提供重要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