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大愛」,執著探索(高中生精選作文)
2025-02-14 20:40:25
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馬克思
數百年前,當哥白尼被束縛在火刑架上,紅蓮之火婀娜多姿,殘忍地吞噬他的軀體,他不甘,卻不悔。
他說:「人類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他做到了。千百年來,無數人做到了。自人類誕生,便開始了對科學
與真理的孜孜追求。神農氏嘗百草,探索自然的神秘;阿基米德苦苦探索,解開物理的面紗。從盤古開天,
天圓地方,到初識宇宙,日心說、地心說,再到遨遊太空,探秘黑洞;從亞里斯多德,伽利略,到克卜勒,
牛頓,再到法拉第,愛因斯坦。一代又一代,人類始終執著地探尋著真理與本質。
有人不屑。科學有什麼用?能為人類帶來什麼?倒不如把剩下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來做些實際的事,力
所能及的造福社會。其實不然。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無論何種領域,無論深入與否,科學家們都在為人類
未來的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貢獻是久遠,綿延百年的。列文虎克或許從未想過,他發明的顯微
鏡對後人有如何巨大的影響。他只是懷著一顆赤誠而執著的心去探索,追求。若沒有這對科學的追求,又何
談創造,顯微鏡當初也只是人們眼中的稀奇玩意,誰能想到它如今已是實驗室不可或缺的重要器械。單醫學
方面,通過對病原體的發現,微觀世界打開大門,多少曾經的不治之症被瓦解,多少生命奧秘被揭開。抬首
四望,幾乎身邊的一切都與化學息息相關——塑料、合金、纖維布料、食品添加劑……若沒有前人後輩不懈
的探尋開拓,興許此刻的我們還過著茹毛飲血、饑寒交迫的生活。誰敢說,科技無用?
科學雖好,也有著雙刃,它可以造福百年,也能為禍一方。核,便是最好的例子。原子彈是廣島人民永
遠的痛。核能令岌岌可危的能源問題初現曙光。醫者仁心通過研究微生物救死扶傷。亦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也許不久便會有比核彈更可怕的「生物炸彈」。可見科技本無對錯,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因此,科技之外,我
們呼喚一種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顧炎武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注社會,同情弱者,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為身邊的人做點什麼。巴
格達八歲的Qamar,在戰火紛飛之時拿起手中的相機,拍攝一張張溫暖人心的照片——夕陽下已成剪影的古
樹,小院中飽經風霜安詳午眠的老人,草屋前笑靨如花的女孩……他用自己的方式,鼓勵身處水深火熱中的
巴格達人勇敢樂觀地活下去。海倫凱勒,她完全可以一心埋頭讀書,研究科學,但她本著悲天憫人的人文情
懷,她選擇為世人熬製一鍋心靈雞湯。她寫下多部著作,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募基金,為各類慈善事業獻出
自己的力量。她在用自己或許微薄的力量,嘗試著去溫暖他人,感染更多的人去做這樣的事。央視主持人崔
永元,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自己的原則,面對過度商業化的電視界毫不退卻,做最真實的播報,最誠懇的評論,
用行動感染他人。這是愛。這種兼濟天下的大愛,使人類克服種種磨難,代代傳承。
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並不矛盾。科學家若不能心存善念,科技便會是最可怕的武器。空有一腔正氣揚言
要造福百姓,科技落後無計可施,也是毫無意義。我們要做的,不是爭論二者孰是孰非,而是將他們更好地
結合起來,懷著「大愛」勇敢探索、進取。如此,未來的曙光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