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員工關於五四青年節的演講稿
2025-02-16 07:57:24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一)尊敬的領導,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感謝單位給了我這次與大家共同學習、傳承五四精神的機會!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踐行五四精神,唱響青春之歌》
五月四日,是一個閃耀的青春光華,書寫著「青年光榮」的日子。為實現政治民族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勇立潮頭,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星火相傳,生生不息,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今天,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凝聚青春力量,奉獻青春智慧,爭當時代先鋒,是黨中央的囑託,是祖國的需要,更是人民的期盼。
我們的家鄉勤得利,是祖國北疆的一顆明珠,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江中更盛產鱘魚、鰉魚和大馬哈,三花五羅十八子名等特優魚類,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墾區人的努力,勤得利農場乘風遠航,取得了經濟、文化的累累碩果。農業科技園、萬畝養魚基地,無不展示著勤得利人的勤勞和智慧。但在這機會與挑戰的時代,在百舸爭流的競爭中,面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現狀,農場領導以敢為人先的膽略,高屋建瓴的眼光,開拓創新的氣魄,提出了「打響強工攻堅戰,繁榮發展北大荒文化」的口號,這定將把勤得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向一個更新的高潮。同時,也為我們年輕人指明了奮鬥的方向,我們要踏著五四先驅的足跡,前進!
如何在新時期發揮五四精神呢?作為一名農場的年輕大學生,我認為,首先體現在對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這一代在改革的春風中成長、在明亮的教學樓內學習,享受著充裕的生活和發達的科技,我們是幸福的、幸運的。面對新時代,我們的責任更大,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今有農墾職工「白加黑、五加二」的忘我工作態度,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把個人的抱負和家鄉的實際結合起來,艱苦奮鬥,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將手中的五四火炬化作驕陽,為家鄉的美好畫卷增添一抹豔麗的色彩!衣帶漸寬,無怨無悔!
第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要把學習放在首位,要立足長遠,提高文化,學以致用。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自己,要堅持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自己,要堅持以和諧社會榮辱觀規範自己,使自己真正走在,不斷奉獻,不斷成長,不斷綻放人生價值的金光大道上!
第三,要巧幹實幹、爭創一流。我們青年人,要勇於正視困難,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做到善於思考,勇於嘗試,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踐行三創精神,讓青春,在事業的發展中放出奪目的光彩。
昨天,屬於瀝血的名流;今天,屬於拼搏的勇士;明天,屬於一顆顆進取的心靈!青年朋友們,讓我們傳承「五四」傳統,踐行北大荒精神,做,無愧於頭頂藍天的信任,無愧於腳下黑土的支撐,無愧於黑龍江水對我們的哺育的墾區青年,將自己的力量化作激情飛論文聯盟揚的音符,乘著勤得利發展的東風,繼往開來、勇往直前,用文明鑄就勤得利更加輝煌的明天!
謝謝大家!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二)
青春是絢麗的朝霞,在斑斕中飛揚;青春是爛漫的百花,在鬥妍中綻放。青春的豪情只有在時代潮流中燃燒,才能匯聚成推動歷史進步的強大力量。
90年前,由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推動的五四運動,如驚雷和閃電劈開了舊中國如磐鐵幕,以前所未有的歷史姿態,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喚醒了億萬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
近代百年恥辱史,是中華民族向現代化艱難轉型的歷史。五四運動作為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座豐碑,不僅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而且是中國青年運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血脈相連、共同奮進的歷史起點。
90年來,一代代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一路轔轔嘯嘯壯懷激烈,唱響無愧於時代的青春之歌。
在風起雲湧的武裝割據、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摧枯拉朽的解放戰爭中,青春是血雨腥風裡堅守的鐵骨,是槍林彈雨中不死的精靈,是躍馬揚鞭不倒的旗手;在披星戴月的開拓年代、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千帆競渡的科學發展中,青春是荒野邊關忘我的奉獻,是命運抉擇中無畏的闖將,是攻堅克難時創新的先鋒。
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歷經90年積澱、凝聚、錘鍊,成為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作為五四精神核心價值的愛國主義,更始終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動因,是激勵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旗幟,是動員廣大青年投身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號角。
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為廣大青年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提供了廣闊舞臺。在載人航天、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建設工地,到處有青年突擊隊的旗幟;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考驗面前,到處有青春躍動的風景。改革開放讓當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從載人航天精神到抗洪搶險精神,從抗震救災精神到北京奧運精神,每一種時代精神,都包含著青年的激情創造。
魯迅先生曾用「風雨如磐」「寒凝大地」「萬家墨面」等詞句描寫自己身處的時代。今日之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人民的面貌、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