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
2025-01-19 05:48:09 1
三顧茅廬給我們最大的啟示:要虛心求教,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一)
當我讀完「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這一故事情節,我深深被劉備那種求賢若渴、虛心求教的精神所感動。
從劉備三顧茅廬求助於諸葛亮出山救國以及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反映了這一種虛心求助的道行,映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那學習來說吧。不懂的問題就要做到不恥下問,把不懂或者不清楚的問題弄明白,認真掌握,透徹明白,不要似懂非懂。不明白的東西要虛心求教,才能真正掌握。
第二方面從劉備三顧茅廬的那種求賢若渴的精神,反映到生活中即對某種事物的鍥而不捨的追求結果。不要中途停止否則一事無成。真正成就大事業者,就必須具備劉備那種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這樣才能使自己成長起來,成熟起來,將來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才才能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就是我從「三顧茅廬」中反映出來的幾點看法。
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二)
我讀了《三顧茅廬》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是這樣的,曹操佔領了北方,劉備求賢若渴,不知怎麼辦,想到了諸葛亮,他說他很有才能,隱居南陽,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三人一起去拜訪,想讓他來成就大業。
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可是他並不在家,劉備只好帶著他們兩人失望地離開了。第二次,劉備、關羽、張飛又冒著大雪來到了隆中,想和他來成就大業,沒想到,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二次又沒有請到,劉備只好留下自己寫的一份信,表示對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誠意。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劉備三人又去看一看他。過了一會兒,他們三人到了草廬,諸葛亮正在睡覺,關羽說:「咱們去兩趟都落空了,這次又在睡覺,我用繩子把他捆起來」。劉備阻止說:「不行,諸葛亮是位大賢人。」張飛說:「諸葛亮不就是個種地的,算什麼大賢人。」劉備接著說:「小聲點,別把他給吵醒了。」直到諸葛亮起來,他們才開始談話。劉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就和劉備分析了形勢和力量對比的關係,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好辦法:首先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兵分兩路進攻曹操,成就大業,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每當我們認定了目標以後,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持再堅持,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我們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像劉備一樣,謙虛謹慎,尊重他人,我們是學生,就更應該尊重老師、家長,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認真刻苦地學習,遇到了學習中的困難,多請教他人,長大後才能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三)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劉備打天下。前兩次,因為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終於拜見到了這位臥龍先生,在劉備的真誠邀請下,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真心誠意的,於是便隨他一起出山,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讀完《三顧茅廬》,我不禁掩卷長嘆: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梁.有了真誠,朋友就會真誠對待你,朋友就會成為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成為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為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記得有一次競選班幹部,我認為在演講時只要隨便說一點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學都經過精心準備。演講時,別的同學都講得很好,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說了幾句,沒有體現我競選的真誠,那一次,我落選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認真準備了演講稿,競選時,我說得繪聲繪色,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劉備不僅對諸葛亮的真誠讓我感動,他愛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難忘。諸葛亮出山後,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培養自己優秀的品質,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用真誠成就自己的一生。
暑假作文:三顧茅廬給我們的啟示(四)
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許多故事,我都能有滋有味地講給身邊的人聽。其中的《三顧茅廬》,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劉備連連失利,渴望得到能人賢士的鼎力相助。在徐庶的舉薦下,他獲知在臥龍有一位諸葛先生很有才能,就決定去拜訪。第一次,諸葛先生出遠門了,劉備很遺憾地離去;第二次,天氣很冷,大雪紛飛,劉備見到的卻是諸葛亮的弟弟,但他一點也不失望,更加堅定了拜訪諸葛先生的決心;第三次,還沒到臥龍崗,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茅廬,劉備輕輕敲門,得知諸葛先生正在午睡,他就站在臺階下恭恭敬敬地等待。這一等,就是很長的時間。諸葛亮睡醒後,劉備終於和諸葛亮相見了。談吐不凡、才華橫溢、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讓劉備深深地折服。同時,劉備禮賢下士的誠懇態度,也實實在在地感動了諸葛亮,他答應了劉備的邀請。這樣,兩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走到了一起。
是什麼使劉備不辭辛勞,三次前往窮鄉僻壤的隆中?是劉備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正是這種尊重,再加上劉備的誠心誠意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讓他的渴求變成了現實。
又是什麼使諸葛亮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是等待,機會的等待。諸葛亮在隆中耕作,隱居於茅廬,他是在等待一個能賞識他,讀懂他的人出現。在漫長的等待中他磨練意志,他積累自己,他靜觀天下,他洞察時事……當劉備出現時,諸葛亮的等待,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他把握住了這個機會,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勝的策略。
求賢若渴的劉備,像撥開雲霧見到了晴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如雄鷹展翅飛上了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