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網吧風光不再 玩家上座率不足50%
2025-05-23 03:12:08
泡泡網機箱頻道4月15日 尖峰時間段上座率從100%跌到60%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轉讓價從平均50多萬元下滑到10萬元 從1997年下半年算起,蘇州的網吧業誕生時間還不到17年。受家庭寬帶日益普及、移動智能終端層出不窮的衝擊,一度風光無限的蘇州傳統網吧如今好景不再,經營狀況已從全面盈利變為三分之一賺錢、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虧損;全市的1516家網吧中,已有266家因經營困難等情況而暫停營業。
傳統網吧上座率低風光不再
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令人羨慕的「搖錢樹」變成「雞肋」,並且經營狀況還在繼續下滑,蘇州傳統網吧在守舊消亡或轉型生存中面臨艱難抉擇。
三大現象,傳統網吧風光不再
下午三四點,正是網吧生意最興旺的時段之一。記者走進古城區王天井巷三族網吧,看到整個網吧只坐了40多人,上座率不到50%。投資者曹菊康告訴記者,他的網吧是2007年從別人手裡盤下的,當時轉讓那張搶手的「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就花了60多萬元,總投入更高達140多萬元。
儘管砸了這麼多錢,但蜂擁而來的顧客給曹菊康吃了顆「定心丸」。那時候,下午和晚上這兩個尖峰時間段,電腦都不夠用,店門口常常排著十多名網友。雖然一小時只收2元錢,但一個月下來,營業額輕輕鬆鬆就能破8萬元,3年工夫就能收回投資。而今情形已無法同過去相比。曹菊康頗為鬱悶地說,就算尖峰時間段,網吧裡的上座率也至多50%—60%。收費標準雖然提高了,但一個月最多能做6萬元營業額,「各項開銷不斷增加,算上損耗其實已經無利可圖了。再不想想辦法明擺著要撐不下去了!」
三族網吧幾年間遭遇的過山車式的經營變化,正是蘇州眾多傳統網吧的一個縮影。
市文廣新局文化市場處處長劉智勇、市網吧行業協會會長徐宇介紹,蘇州網吧起步於1997年下半年,當時也就是能上網的電腦房而已,此後一路發展,2005年生意火爆時,還啟動了「單改連」工程(連鎖化經營)。2010年,市場開始轉冷。徐宇說,跟2005年前後相比,如今蘇州的傳統網吧出現了三個明顯變化:一是上座率下降,從原先尖峰時間段100%上座率,到現在即使尖峰時段,平均也有三分之一的電腦關著;二是單機日均收入下滑,原先每臺電腦一般可做30元一天,現在一般也就15—20元;三是一度炙手可熱、一證難求的「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轉讓費已經「跌到地板上」——2005年前後古城區一般在50多萬元一張,高新區的甚至達到75萬—80萬元,如今10萬元一張也乏人問津,部分網吧一時半會脫不了手,只好苦苦支撐,或者索性暫停營業。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市登記在案的網吧共1516家,暫停營業的已達266家。而在蘇州58同城網網站上,轉讓網吧的信息也隨處可見,僅4月1日—5日就達20多條。
「上面提到的三大表象,核心內容就是傳統網吧正在走衰!」劉智勇一針見血地說。
三大原因,上網便利衝擊傳統模式
我國於1994年接入現代網際網路,至今剛好20年。作為網際網路營業服務場所之一,網吧出現僅僅十多年就開始走下坡路,多位業內人士直言,最主要的是其他渠道上網方便了、便宜了。
徐宇說,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本世紀初,由於電腦價格偏高,單位和家庭電腦數量不多,網際網路普及率低,撥號上網不但網速慢,還要三四百元的開通費,因此,性價比相對較高的網吧,很快就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在這裡,人們可以上網、聊天、收發郵件,玩遊戲、看電影,滿足各項需求。蜂擁而至的顧客,讓許多網吧創下10個月收回成本的經營佳績。
但隨著單位和家庭電腦的普及,寬帶包月服務的推廣,網吧客戶逐漸被分流。特別是近幾年,iPhone 等智慧型手機、iPad 等平板電腦和Wi-Fi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的湧現,微信、飛信等即時通信軟體的問世,網絡的功能性需求全面向移動網際網路設施轉移。
「如今蘇州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已達600多萬戶」。徐宇說,藉助移動網際網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上網的樂趣,上網的費用也很便宜。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網吧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但許多傳統網吧多年一副老面孔,機器老舊、服務僵化,還因不禁吸菸而「烏煙瘴氣」,讓顧客逐漸失去了興趣。
第三個原因是網吧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徐宇介紹,2005年前後,蘇州市區面積三四百平方米的中型網吧,房租一般在15萬—20萬元一年,現在基本都翻了一番;網絡使用費、人員工資也都漲了兩三倍,但收費卻基本沒漲,再加上上座率下降,全市傳統網吧的利潤大幅下滑,已有三分之一陷入虧損,三分之一勉強保本,只有三分之一還能盈利,直接導致了部分網吧的轉手或暫停營業。
三個方向,轉型網咖或將成主流
在重重危機面前,蘇州部分傳統網吧開始「轉型求生存」。
轉向歐美流行的網咖(網絡咖啡館),為日暮西山的傳統網吧行業帶來一線生機。記者在碧鳳坊的一家網咖看到,這裡的屋頂有吊頂,牆上有卡通人物和動物畫,給人一種小清新的感覺。座位不但有普通的休閒區,還有卡座區、多人包間、情侶包間和單人包間;此外還有吸菸室,並可買到咖啡飲料和西點。
儘管這裡的上網費比較高,最便宜的休閒區也要4元一小時,大致是普通網吧的兩倍,卡座和包間更高達8—10元每小時,但依然顧客盈門。負責人方凌俊介紹,晚飯前後開始,這裡就會出現排隊現象,一般要排一二十人,滿座可保持到23時。「我們的單機日均收入可達50元,聽到這個數字,同行們都不相信,但現場考察以後就信服了。」方凌俊如是說。
劉智勇介紹,蘇州網咖最早出現在去年初,目前已開出5家。它們的本質就是網吧,只是更強調舒適、休閒的環境,迎合了中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再加上網吧消費比其他娛樂消費都便宜得多,因此受到追捧。
對於網吧的未來發展,劉智勇認為,從現實條件來看,網吧還是有著特定的需求。無論從設備看還是氛圍看,網吧對遊戲玩家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只要遊戲存在,網吧就會繼續存在。但要想活得海闊天空,網吧應該與時俱進,至少像飯店分成高檔飯店、主題飯店、便利飯店一樣,朝三個方向發展:一是提檔升級,變成網咖,這可能是今後一段時間的主流;二是變身主題網吧,突出遊戲或電子競技功能;三是扮演社區網吧的角色,規模雖小,靠近便贏得顧客。
蘇州騰龍科技網絡信息有限公司的實踐,印證了劉智勇的分析。該公司去年9月接收了虎丘路、玻纖路交叉口的金慧網吧,改造成網咖,重新開張4個多月就收到了明顯效果。公司董事長許興春說,改造前,那裡一個月營業額只有三四萬元,固定開銷卻達5萬元,改造後,月營業額已增加到15萬元,徹底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