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美國製造」不簡單 紐約時報回顧蘋果在矽谷僅持續八年的製造工廠
2025-05-24 18:24:09
在美國大選期間,川普曾宣稱上任之後將讓蘋果開始在美國製造和生產產品,而不是給其他國家代工。今年年初蘋果成為川普籤署的稅改法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後,宣布在未來五年內將在美國投資超過300億美元,並通過擴大現有業務來創造2萬個就業崗位。
而近日,蘋果公司宣布將投資10億美元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建立一個大型新園區,未來將創造多達1.5萬個工作崗位,但其中沒有一個是預期中的製造業。《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就探討了蘋果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開設在加利福尼亞州弗裡蒙特的「高度自動化」的Macintosh工廠,工廠由史蒂夫·賈伯斯帶頭,目標是製造Macintosh,但最終只持續了8年。這一切都表明:史蒂夫·賈伯斯試圖在矽谷創造一種製造文化卻失敗了,而現在蘋果要想把這些製造業的工作重新搬回美國是多麼困難。
「史蒂夫對日本的製造工藝有著深刻的信念,」Randy Battat回憶說,他曾加入蘋果公司,擔任年輕的電氣工程師,負責監督該公司早期可攜式電腦的推出。「日本人被譽為製造業的巫師。我們的想法是創建一個及時交付零缺陷零件的工廠。可這並不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法國辦公自動化專家Jean-LouisGassée在賈伯斯離開公司幾年後,於1988年被John Sculley任命為蘋果產品部總裁。他對賈伯斯製造業的嘗試沒有好感:
「我很尷尬地用螺絲刀將顯示器連接到電腦擋板上,」Gassée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回憶道。
「我們沒有製造文化,」Gassée先生談到國家的高科技中心地帶,「這意味著基礎,學校教育,學徒,外包商。」
賈伯斯同樣試圖在矽谷製造NeXT硬體,並得到了類似的失敗結果。與矽谷的許多公司一樣,蘋果公司早已開始外包製造業。沒過多久矽谷在20世紀70年代,勞動密集型的裝配被轉移到了亞洲。蘋果公司iPod和iPhone的硬體設計師之一Tony Fadell描述了蘋果的製造業發展:
「當我開始職業生涯時,我的所有航班都飛往日本,韓國,臺灣,然後是中國。」
隨著電子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爆炸式增長,創造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矽谷只保留了相對較小的製造業人才。今天的美國已經脫離電子製造工業很長時間,相關的配套產業很不完整,無法形成一個龐大和複雜的供應鏈。而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在手機製造領域還是十分明顯的,實際上,川普既使給庫克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蘋果手機的生產線也很難全部搬回美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