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核顯進步神速:高度致敬AMD APU
2025-05-15 22:35:10
【Intel核顯銜枚疾進有目共睹】
日前,Intel正式發布了第六代酷睿處理器(代號Skylake)。雖然具體的CPU、GPU架構細節均未披露,但是依然能看出不小的進步,尤其是在CPU性能提升緩慢的情況下,核顯已經進化到了第九代。
2010年的Westmere處理器開始,Intel就嘗試將GPU整合到處理器內部,但當時採用的還是「膠水大法」,即CPU、GPU核心都是單獨的,只不過整合封裝在同一塊基板上,這和Intel最早的雙核心、四核心處理器如出一轍。好處是研發上市速度快,壞處就是佔用面積大、溝通效率低。
之後,Intel就將GPU徹底融合到了處理器內部,並且隨著一代又一代產品的發展,CPU性能每年都只有百分之幾的微弱提升,GPU則成了重中之重,每次都宣傳百分之幾十的提升。雖然這種宣傳很誇張,但是Intel核顯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規格越來越高,性能越來越強,已經可以媲美入門級乃至主流獨立顯卡了。
特別是在筆記本上,核顯的規格更高,不但執行單元數量多,還有專門的嵌入式緩存,再加上整體架構的優化,大大提升了性能,第五代酷睿Broadwell裡的優異核顯Iris Pro 6200已經擁有48個執行單元、128MB緩存,性能堪比GTX 750M這樣的主流獨顯了,完全可以在1080p、中等畫質下流暢玩遊戲!
Intel如此重視核顯的一個直觀體現就是其在處理器內部的面積佔比,從最初的一小塊到如今已經佔據一半甚至一多半的面積。
比如說五代酷睿Broadwell家族中的優異型號Iris Pro 6200,就佔了整整一半的面積,相當於四個CPU核心、三級緩存、內存控制器、系統控制器、顯示引擎、eDRAM緩存控制器的總和。事實上,eDRAM緩存也可以算是核顯的一部分,加上它就一半多了。
雙核心型號裡的HD 6000或者Iris 6100就更誇張了,核顯已經佔了超過2/3的面積。
【CPU/GPU融合AMD APU早已走在前列】
說了這麼多,其實這一切並不是Intel在做,或者更確切地說,並不是Intel領先做到的,它前邊還有個APU。
歷史回到2006年,AMD以創紀錄的54億美元高價收購了顯卡廠商ATI,從此成了唯一一個擁有高性能CPU、GPU、晶片組的全平臺廠商,也開始了獨特的融合之路,即將傳統獨立的CPU、GPU徹底融為一體。
2011年開始,AMD APU就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推進,從最初的物理整合到如今的系統級融合,最新的Kaveri/Carrizo一代已經完全實現了當初的設想,不但擁有最強性能的獨顯核心,還支持完整的HSA異構架構計算。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APU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帶來了強大的整合GPU,中低端用戶基本不用再單獨購買獨立顯卡了,而且APU一直有著最強悍的GPU性能,始終領先Intel核顯,後者如今也是剛剛開始接近A10 APU而已。
更何況,Intel核顯最強大的型號一直局限在筆記本上,而且僅限高端型號,但是購買高端平臺的玩家往往不需要核顯,畢竟它再強大也不如中高端獨顯,所以反而成了雞肋。倒是需要核顯的中低端用戶,得到的卻只是低端核顯,性能又嚴重不足。
而在桌面上,Intel核顯一直都只提供中端規格,第五代酷睿Broadwell好不容易引入了優異規格,但僅有區區兩款產品,而且大有「限量發售」的架勢,渠道內基本買不到,而且剛發布新的第六代就來了,地位非常尷尬。
相比之下,AMD APU則是另一條思路,越是高端型號提供的GPU越強大,而且無論筆記本還是桌面處理器都有高端GPU,最多已經整合了多達512個流處理器(等效於8個通用計算核心),而低端型號在規格上進行適當降低,使得不同層次的用戶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CPU+GPU性能。
並且,AMD APU一直大力支持用戶超頻,高中低端都有K系列黑盒版供用戶選擇,而且全部附送原廠散熱器,特別是最新的A10-7870K、A8-7670K還升級了散熱能力更強的熱管散熱器。相比之下,Intel每一代都只有在最高端提供兩款帶K版本,最新的Skylake更是喪心病狂地不再附送散熱器,需要用戶另購,實在無語。
另外,AMD APU還已經支持完整的HSA異構架構計算,DirectX、OpenGL、OpenCL等標準規範也一直都是跟進最新版,既能帶來良好的遊戲性能,也有著不俗的通用計算能力,可以為遊戲、圖像編輯、視頻轉碼等各種應用進行加速,充分調動並發揮CPU、GPU的全部潛力。
Intel核顯也在逐漸加入對GPU計算的支持,但因為長期以來GPU性能偏弱,且與CPU發展不均衡,實際計算效果很一般,最近兩代才有所改善。
事實上,無論是CPU/GPU整合,還是異構加速計算,Intel、AMD的做法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細細看來,無論理念還是產品,AMD一直走在了前列,Intel則是不停地高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