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內部信」和公眾不在同一個頻道
2025-05-11 17:17:24
百度「內部信」上來就用「最好的中文搜尋引擎」、用「中國市場」、用魯迅、錢學森等來感召民眾,這些讓李彥宏說起來就「幾近哽咽」的詞句,公眾反應平平。 據報導,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10日面向全員發出內部信,信中表示,強調用戶至上,犧牲收入在所不惜。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個有故事的公司,自己感 動自己很容易,但感動更多的人顯然並不容易。「內部信」上來就用「最好的中文搜尋引擎」、用「中國市場」、用魯迅、錢學森等來感召民眾,這些讓李彥宏說起 來就「幾近哽咽」的詞句,從公眾角度看,反應平平。
不是說民眾不需要夢想的感召,也不是說中國市場不需要自己的搜尋引擎,而是李彥宏或百度目前根本就沒有與公眾在同一個平臺上對話,更不要說道歉了。
在「內部信」中,李彥宏指責了「不同部門」為了績效指標分配的爭吵,指責了「一些高級工程師」的糾結與妥協,並以他者的口吻,輕描淡寫提及百度「商業推廣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以及「產品的過度商業化」,眼看著就要開始檢討百度的商業倫理了,卻又輕輕蕩開,將價值觀扭曲的原因歸結為市場壓力。換言之,大方向並沒錯,錯的只是手段。
這樣的「檢討」未免輕飄,甚至不乏某些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味道。一個企業無論採取怎樣的商業模式,追求業績都是其天然的訴求,問題是,企業必須承擔企業公民的義務,為其賺取的每一筆錢負責。當競價排名為百度帶來亮眼報表的時候,百度不應該只是看到其間的利益,更要看到這一模式對社會公眾的誘導與影響。
其實,用戶並沒有與百度漸行漸遠,真正致命的是儘管時時日日離不開百度,卻在內心深處滋生強烈的拒斥和疏離感。在這種疏離感面前,企業過往的輝煌只能是浮雲,不僅不可能贏得同情,反而會因為底線的一降再降而激起公憤。
儘管百度也注意到,今年1月的貼吧事件、4月的魏則西事件,「超過了以往百度經歷的任何危機」,但卻並沒有找到真正的癥結,或者說,百度並沒有意識到其無底線商業倫理對民眾的深刻灼傷,而是依然沉浸在昔日的輝煌中,不無傲嬌,不無委屈。
這一點,從其列出的幾項改變中可見端倪。一票否決、傾聽用戶聲音、先行賠付等等。這些措施看上去很「實」,也不無操作性,但卻仍然停留在現有的危機應對上,更著眼於試圖化解百度當下的困境。左手否決右手?用戶聲音是誰的聲音?如何認定?由此,也使得其「壯士斷腕的決心」不免凌空蹈虛。
而從一個更寬泛的視界看,百度走到今天,監管責任的乏力乃至缺失,同樣值得檢討。比如,調查組也要求百度改變競價排名機制,不能以給錢多少為主要權重來排名,那麼,網際網路廣告,或者說類廣告的競價排名究竟如何規範管理?這不僅是百度的考題,也是管理部門的考題。
說到底,「魏則西事件」能夠有目前這樣的溢出效應,與其說是中國網民的集體推動,不如說是一些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長期以來無視公共利益的累積效應。這也表明,世界是公平的,企業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與其半遮半掩,還不如坦坦蕩蕩。就像李彥宏說的,從「大企業」跑向「偉大企業」,不僅要有拓展業務的「體力」,更要有堅守簡單可依賴文化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