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杯營銷,海信是贏家嗎?
2024-12-31 13:55:08
作為歐洲杯歷史上首個出現的中國贊助商,海信在爭議中成了大贏家。
爭議的焦點在於「海信電視中國知名」。當這幾個大字出現在歐洲杯賽場邊時,全場譁然。而爭議是最好的傳播,海信的廣告一經打出,便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爭議和刷屏,甚至爭吵。
令大家爭論的焦點,就是「聲稱中國知名是不是違反《廣告法》」。
中國有爭議,歐洲很喜歡
挺海信的用戶觀點集中,認為這事值得驕傲:「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國足沒辦到的,海信實現了!」「全場最搶眼的廣告,沒別的,就它!」「海信確實是國產裡不錯的,至少人家敢去贊助。」「海信這兩年越來越牛這是真的。」
反對的則認為明顯違法《廣告法》:「中國知名,在國外違反《廣告法》哦。」「別鬧了,違反《廣告法》了知道麼?」「違反《廣告法》的廣告到國外去打,真聰明,真缺德。」
其實,「海信電視中國知名」是不是違反《廣告法》原本不是問題。因為《廣告法》前文就說了「適用範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但是這並不妨礙話題以爭論的形式持續在社交媒體引發傳播。
為什麼只有在中國市場有爭議?而且所謂的爭議其實僅僅是限於在中國本土市場?評價海信本次贊助歐洲杯廣告事件的好與壞,不能完全以中國市場作為標準。因為海信的目的,就是要走向世界,要站在世界家電舞臺之顛。中國消費者的評價,是影響不了歐洲消費者的選擇或評價的。
歐洲消費者在歐洲杯期間,對於海信的了解從無到有,正是海信用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起到了告知消費者的作用。當消費者首次近距離接觸一個陌生的品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轟炸。講故事未必是最好的策略。因為消費者根本不了品牌屬性、缺少使用感受,在這樣的背景下,能用故事打動他們嗎?顯然不太可能。而簡單直接的廣告訴求,則正符合歐洲消費者的需求。
海信的策略成功,就在於利用一個看似「耍小聰明」的曲線打廣告——在歐洲杯賽場打中文廣告,打中國《廣告法》禁止的絕對化描述廣告,反差和意外使得這則廣告極具話題性,實現了廣告的「出口轉內銷」。「中國人更關心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事情」,就是源動力所在。
本次歐洲杯贊助,不會營銷的海信給中國企業上了一堂廣告課。外界對於海信的評價,一直以來的做法是技術驅動型,而不是營銷型。向來不太會講故事的海信,這一次在歐洲杯以巧妙和務實的姿態,成功吸引了歐洲消費者的關注,從這個層面講,營銷就是成功的。
歐洲杯的「三好生」陣營
這則廣告的中文版為「海信電視,中國知名」,英文版為「Hisense,CHINA』S NO.1 TV BRAND」。根據歐洲杯贊助商權益,每個贊助商每場比賽獲得8分鐘廣告時間,也就是滾動播出16次30秒廣告。海信廣告的劃分是英文14次,中文兩次。
這就是海信之於英利的進步之處。2010年和2014年,中國英利成為世界盃合作夥伴,成為一時美談。但是每場比賽「中國英利」四個字突兀地出現在場邊,既缺少變化也不美觀,著實讓人看著揪心。而海信的廣告中英文兼具,而且以英文版為主,這顯然堵住了想罵「人傻錢多」的人的嘴,當然更重要的是回歸了傳播的初心,最重要的是在海外打品牌,向外國用戶傳遞中國電視知名品牌的形象。
營銷界人士認為,海信在歐洲杯傳播「第一」是一次教科書式的精彩策劃。
首先,根據定位理論,傳播「第一」是效率最高的品牌塑造途徑,「成為第一」總是勝過「做得最好」。因為,在潛在消費者心目中,他們相信「第一」優於其他品牌。消費者猶豫不定時,都有尋求「他人之證」的從眾消費心理,外國消費者也不例外。
其次,歐洲杯是中國企業絕少涉足的全球三大賽事之一,在這個大平臺上,海信還是個新品牌。海信要告訴全球消費者幾個層面的信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的優勢是什麼?可以說「海信電視中國知名」這八個字很好地傳遞了三個層次的信息。
再者,歐洲杯不獨海信,而是形成了一個「三好生」陣營:
阿迪達斯的廣告「First Never Followes」,嘉士伯的「……the best in the world」,土耳其航空的「Meet Europe’s Best」都在強調品牌的領先、非常好的、最優。這說明大品牌對「第一」重要性的認知是共識。
5000萬歐元贊助歐洲杯值嗎?
海信以5000萬歐元的贊助費躋身優異贊助商陣營,歐洲杯為什麼被海信抓住了?相比國內買球隊的投入,贊助歐洲杯雖然號稱5000萬歐元,但性價比仍然高了很多。為什麼其他中國企業沒有看到此機會?
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海信一直在進行體育賽事贊助,這些年來從贊助澳網到贊助F1紅牛車隊,積累了經驗和段位,也有了賽事贊助的眼光。另一方面是歐美金融危機後,優異體育賽事的贊助都有鬆動的跡象,以往的「優異品牌俱樂部」、「歐洲杯贊助商圈子」被打破,實現了亞洲特別是中國品牌的逆襲。
事實上,世界三大賽事(奧運會、世界盃、歐洲杯)一直是亞洲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20世紀末日本品牌首先崛起,21世紀初的韓國品牌異軍突起,今天,更多中國企業開始亮相。從時間上排序,僅有三家中國品牌成為過三大賽事優異合作夥伴: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聯想,2016年歐足聯合作夥伴海信,2018國際足聯合作夥伴萬達。
本屆歐洲杯上,海信和土耳其航空實際上取代了日本佳能、夏普的名額,得以和麥當勞、阿迪達斯、可口可樂、嘉士伯等全球品牌並列,這無疑提高了自身段位和品牌形象。
這次海信贊助歐洲杯的成功,勢必會引起中國企業對國際優異賽事的重視。三大賽事會再次成為中國企業追逐的目標。
從中國家電業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品牌還是技術,都必須要走向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海信代表的並不僅僅是它自己,而是中國家電業。以全球銷量第三的身份出現在歐洲杯上,這對於中國家電業而言,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這,難道不值得中國家電同行借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