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紀念辛亥革命徵文
2024-12-22 16:54:09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際,這部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1911年到1912年舊曆辛亥年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他留下的那篇著名的《與妻書》100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我曾有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的手書,筆跡神採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確實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複雜的感情,對妻子的深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責任忍受著悲傷,忍受著無限的不舍,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說,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儘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陳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為換得下一代人能夠過上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裡少有的能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為小家庭、小悲歡的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的生活道理概括那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革命歷程。
「這兩個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會再向惡勢力松拳,黑壓壓的腳鏈拖在泥濘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卻是義無返顧的。囚鏈一環扣一環,扣得越緊,封建社會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著的老百姓表情個個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裡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溫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捧著與兩個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嘆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的夢;你,夜裡追著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的走在復興的徵途上。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有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祥和的藍天上愛撫的凝望著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的流血犧牲,不辜負父母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辜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針!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徵文第二篇:弘揚辛亥革命精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離現在已100周年了。歲月更迭,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1911年的10月10日這一天,古城武昌城頭的槍聲震撼了全中國,全世界。它敲響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覆滅的喪鐘,引發一場席捲中國大地的偉大變革。這槍炮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光榮與驕傲,也不僅僅是豐厚的物質文化財富,更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卓越貢獻和光輝的業績,這場革命所產生的偉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它所留下來的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也為後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它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意義,它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作出更加符合實際的評價。《禮記》中有一句話,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正是這一信仰的堅定實踐者。我覺得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主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在中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闢帝制,誰就會變成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都會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袁世凱的皇帝壽命只不過八十三天,張勳的復闢則更加短命,和從這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於試登這個寶座即可為證。
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創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專制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制度,所要創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儘管困難重重,歷盡艱險,但革命先驅者仍然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嘔心瀝血,努力發掘那些曾經在數千年漫長歲月裡凝聚、團結、鼓舞、振奮億萬國人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質的各種積極因素,以此來喚起「我同胞之國民」,共同救亡圖強,通過艱辛的奮鬥終於達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遭受剝削壓迫、貧困苦難的根源,它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到了近代則大大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奴役。徹底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是中國人民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下極端貧困和落後狀態中解放出來的前提。在民族危亡嚴重時刻的二十世紀初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提出推翻清朝專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這就開闢了幾千年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開始了近代中國人民鬥爭的新階段。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具有爆發力、原創力,是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參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識分子和思想進步的資產階級為主導的愛國進步群體,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懷著一心救國赤子情懷,投身到民主革命當中,發動了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頒布了三十幾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陽曆,限期剪辮子,廢除跪拜,禁止纏足,禁止吸食鴉片,禁止刑訊,銷毀刑具,頒布一些關於「振興實業,改良商貨」的通告等,無一不帶有移風易俗,革故鼎新,發揚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用孫中山名義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權利,雖然主要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毫無疑義是帶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國家根本大法。它的公布,為人民的民主權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據,大大有利於民主精神的發揚。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記歷史所給予我們的教育和啟迪,就是要繼承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要學習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優秀品格。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股熾烈愛國精神日益成為我們民族永恆的感召力量。今天,我們要完成祖的統一大業,仍然要高舉這面大旗,把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需要以愛國主義為力量源泉。
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敢闖、敢幹、敢試的創新精神,同時也要弘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特別是為人民服務的廣大幹部,更要學習和借鑑這種精神。勇敢地與腐敗勢力做鬥爭,廉潔自身,以人為本,情為老百姓系,利為老百姓謀,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這樣種精神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財富。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的紅日,這輪紅日是註定要高高升起來的。我們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而自豪,更為即將到來的明天而意氣風發。世界有一天會再次向中國尋求文化活力、創新思想,世界將在最古老的國家的幫助下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