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意義(集錦)
2024-06-23 14:06:46 1
【篇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篇二】重陽節的過法有很多種,但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單位發的錢只是意思意思,社區的歌舞肯定達不到專業的水準,兒女帶老人出去旅遊也未必玩得出什麼名堂,累心累人的居多……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這些不同形式,看到的是一種敬老、愛老、孝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至於採訪中有人半開玩笑地說:「不過也是一種過法嘛!」記者只好持保留意見了。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著尊老傳統的群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膾炙人口。而現階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壓力,賦予了文化色彩濃鬱的重陽節更多更沉重的現實意義。
不管怎麼說,重陽節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說的那樣,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時間裡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形成長效機制,從制度上加以保證,從風氣上加以影響,從觀念上加以調整,這才是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中秋前夕,傳來我國端午節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佳訊。
約有2000年歷史的重陽節,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上至宮廷皇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天登高飲酒、賦詩賞菊,舉國同慶、萬民同歡。在今天,重陽節又承載著超過1.49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11.3%比例的一個銀髮社會。政府將它定為「老人節」、「敬老日」。
既然是一個全民敬老的節日,就需要創造一個全民表達敬老、愛老的環境和條件,但就多年來的現狀而言,重陽節特殊的節日功能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調查顯示,過半的年輕人不知道重陽節在哪天,不知道重陽節的特殊意義,更不知道「重陽節」與「敬老日」同為一天。絕大多數傳媒在重陽節那天報導的中心話題是「工會」、「領導」「送溫暖」,「看望孤老獻愛心」。而大部分老年人對重陽節的期待僅僅是單位的「慰問」。重陽節僅僅成為單位退管會一年一度的「一項工作」。調查還尷尬地顯示,假如重陽節不在周六、周日,人們不可能請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當然更談不上在這一天陪同父母外出走走。
筆者認為,要使今日之重陽節真正實現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突出其歷史內涵,彰顯其文化功能,就在於將重陽節列為「國定假日」——在重陽節到來的這一天,全民放假,使兒女能夠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兒孫可以暫停學習問候爺爺奶奶,鄰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樓下的阿婆要過節了。這其實正是一種家庭的和諧、鄰裡的和諧、社區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倘若重陽節作為國定節日,就有機會與周末相接,形成一個三天的小假期,特別適合探親訪友,或作短途旅遊。而重陽節外出登高遊樂的傳統節日特點,也正是現代旅遊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任何其他傳統節日無法比擬的。
前幾年,「兩會」中不斷有代表、委員提出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卻將「重陽節」遺漏了。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財富,只有先設為國定假日,才可能讓年輕人記住這個節日並關注它的內涵。一味指責年輕人「崇洋節」是不客觀的。從清明、端午、中秋這兩年的受關注程度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重陽節在國外也是一個有影響的節日,日韓東南亞,至今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民風古蹟,沒準兒哪天某國再來一個「申遺」,教我們愧對祖先愧對子孫。對鄰國的民俗文化考察證明,重陽節及其相關的文化遺產比我們傳承得好。「端午」之爭是前車之鑑,重陽節不是沒有可能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