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由來
2024-06-24 14:09:47 1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作為老年節。因此,今天也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生效後,我們迎來的第一個法定的「老年節」。那麼,為什麼將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呢?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重陽節寓意深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懷有特殊的感情。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季秋九月,「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那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習俗。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遊》詩中也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的詩句。不過,這裡的「重陽」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當時還不是節日。而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據考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把重陽當作一個節日,最早見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饗宴高會。」到了魏晉時期,重陽節又多了賞菊、飲酒的習俗。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著名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