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 背鋼1.0mm全塔機箱是未來
2024-07-26 02:08:47
泡泡網機箱頻道5月8日 機箱作為所有配件的載體和保護殼,一直以來得不到很多用戶的重視。曾今何時,一臺機箱採用的是統一規格的鋼材打造,隨著成本壓力的大幅上揚,許多品牌調整了機箱的設計思路。側板鋼板厚度保持不變,內部五金選用了薄型鋼板。於是乎,機箱開始變味了。
機箱要厚實
外部側板保持厚度,內部五金鋼板進行輕薄處理,這實屬無奈之舉。側板「加厚」可讓用戶拆開機箱第一感覺非常厚實,同時內部進行輕薄化容易控制成本,可以在用料和成本之間取得較好平衡。
板材測量
入門和主流機箱根據定位和實用特性進行成本控制和用料優化無可厚非,但如果高端機箱採用同種手段,未免有些「坑爹」。原因有二:1.高端機箱板材用料所佔成本佔比大大減小,面對如此之高售價不到1mm的鋼板顯然不會成為提升成本的主因;2.高端機箱需要安裝超大型CPU散熱和具備完整MOS散熱的重型主板,內部鋼板強度欠缺的話很難應付如此重量。
高端主板
這很需求抗壓
好馬要配好鞍,高端全塔機箱就應該肩負起全塔的重任。內部鋼板在這類機箱裡如此「縮水」,未免埋下許多安全隱患,CPU散熱器、大型XL-ATX主板和雙槽乃至三槽重型顯卡,沒一盞是省油的燈。鋼板不夠結實,怎能應付如此挑戰?
1mm板材
而本文舉例另外一款全塔機箱,反其道而行之採用厚度高達1.0mm背部鋼板。相對於其他機箱,似乎更注重內涵的修養。整機採用0.8mm的SPCC冷軋碳鋼薄板打造,處同級全塔機箱中上水平。承重背板部分採用加強1.0mm的SPCC打造,並衝有多條加強筋保證背板厚度,做法相對厚道。
機箱內部結構
得益於超強用料,並且結合全塔520mm(長)x230mm(寬)x527mm(高)機身,這款淨重超過了12.6kg,毛重更超過了14kg。對比某品牌同樣擁有亞克力透明側板,同樣是「全塔」機身,同樣是「0.8mm」鋼板打造的8.3kg重的「全塔機箱」,用料紮實可是深藏不露,玩家選擇全塔機箱可要悠著點。
重型全塔
編輯點評:以全新思路打造的全塔機箱。這種注重真實的內在用料做法,打破了高端市場的「潛規則」,用戶接受程度仍有待觀察,是否被同行排擠也有待驗證。不過無論如何這對玩家都是件好事,因為我們受夠了了「坑爹」,市場需要這類先鋒為我們淨化喧鬧繁雜環境,帶來實實在在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