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沒有白費的學習
2024-08-03 01:35:10 1
沒有白費的學習
歷時一年的編寫、校訂,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書籍――《習近平用典》近日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在兩會期間,該書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習近平用典》共26萬字,分敬民、為政、立德、勸學、廉政、創新、法治等13個篇章。其中在勸學篇中,習近平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即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闡釋了學習的重要。學習無論對於一個國家,或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王蒙說過,一個人的實力絕大部分來自學習。本領需要學習,機智與靈活反應也需要學習,健康的身心同樣是學習的結果。學習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
說說古人學習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這是一條古訓。我國古代思想家高度重視學習。他們指出,一個人僅僅好仁、好智、好直、好勇、好剛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學習,懂得理義,掌握道德學問,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才可以廣明德慧,處今知古,德業日進。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自幼熟讀經、史、子、集,通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後入朝為官,實現個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比如漢代職場人的閱讀範圍涵蓋諸子百家經典,漢武帝時將通達儒學看作考核提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條件。通過讀書入仕,實現崇高政治理想是讀書人的最高追求。盛唐時期,社會普遍存在著一股好學之風,朝野上下對讀書極為重視。唐太宗常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告誡百官多讀史書,晚年任大唐「組織部部長」的大文學家韓愈也說「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宋代讀書之風濃厚,宋太宗和宋真宗尤愛讀史書,史載「太宗崇尚儒術,聽政之暇,以觀書為樂」,真宗「聽政之暇,唯文史是樂」。至於一代名相趙普、範仲淹等,則更是勤學苦讀的典範。元人脫脫所著《宋史》對宋代的讀書之風給予了高度評價:「上之為人君者,無不典學;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無不擢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
明代統治者則十分重視教育文化事業。圖書作為知識的載體,格外受帝王的青睞。朱元璋時期免除了書籍稅,朱棣亦指出:「士人家稍有餘資,皆欲積書,況於朝廷。」永樂四年朱棣動用文人儒臣三千餘人,集古今圖書八千餘種,歷時六年編成11095冊、3.7億字的《永樂大典》,堪稱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在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下,明代刻書業發達,書市繁榮,尤以帝京雲集天下書商,書市之大,書籍之全,他處無一可比。到了清代,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地方縣令,皆流行玩一種名曰「曲水流觴」的高雅遊戲。一群人圍坐水渠兩旁,在上遊放置盛酒的杯子,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即興賦詩飲酒。和|蒙寵時就特意將自家宅院的一處亭子開渠做此遊戲用。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主要國家頻頻向東方派出使團和傳教士,一些具有開明意識的清朝官員大量搜集、閱讀西方書籍,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與歷史地理。在這方面,康熙皇帝無疑做出了表率。他對西方的算學、地理、光學等自然科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下令將《幾何原理》譯成滿漢文字發給臣僚學習。直至甲午戰爭清軍慘敗,清朝的官員們終於從虛驕的醉夢中驚醒,於是士林爭講西學,開讀書會。清末,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維新士人發起的強學會、保國會等新式學會,以學術為手段,主張新法,倡言變革。
關於古人的學習動機,雖然有人提倡「學也,祿在其中矣」,主張「學而優則仕」,但多數哲人還是學以自立,有志於社會。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學者,所以修性也」。總的說來,中國古代的職場人士普遍有讀書習慣,他們熟讀典籍,體察民情,調養身體,形成了中國人喜好讀書學習的優良傳統。
說說企業學習
雖說「知識就是金錢」,但是大部分的知識是可以複製的,擁有某種知識的優勢會迅速失去,所以唯一的領先優勢是比別人學習得更快。
聯想集團自1984年成立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聯想集團的快速發展讓人們不由得問一句「為什麼」。柳傳志曾這樣說過,「聯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強大的組織學習能力。」柳傳志選拔的幹部學習能力都很強,這取決於他選幹部的三個標準:第一,有很強的事業心。有了事業心就有了願景,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不滿足於現狀,期盼著做一番大事業。按照這個標準選出來的幹部一定是積極上進的。第二,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果沒有自知之明,就沒有開放、謙遜的學習態度,就不能與別人合作,這樣的人很難進步。第三,有總結能力。總結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柳傳志按照這三條標準選拔出來的幹部都非常注重學習,既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又有很好的、適宜的學習態度,以及很直接的總結學習的能力,這讓聯想成為一個自發自覺的學習型組織。所以,在聯想,沒有一個部門、一個人負責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已經完全融入整個企業的運營管理體系中,變成了非常自覺的內在機制。
英國BP石油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公司前任CEO約翰?布朗爵士說:「BP之所以能夠成為引人注目的行業領先者,在於它提倡不論部門大小,都要致力於學習和掌握知識。學習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催化劑和根本來源。」BP的核心機制是把學習和項目結合起來,變成三種組織學習:做前學、做中學、做後學。做前學主要有三種機制:搜索已有知識、同行評議會、知識連接;同行評議以後,項目開始啟動,這時就變成了做中學。做中學的核心做法有兩個:行動後反思和實踐社群;做後學是在項目結束之後進行的,就是做完之後再學習。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曾說過,對於騰訊,業務和資金都不是最重要的,業務可以拓展,可以更換,資金可以吸收,可以調整,而人才卻是最不可輕易替代的。除了單純的員工培訓外,騰訊還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動促進員工學習。比如「騰訊大講堂」項目,該項目於每個星期二的下午進行,定期在公司內部由員工講某一項產品的成功經驗、產品中的一些體會以及公司產品研發的歷史。在騰訊學院,還推出了名為「我分享,我驕傲」的活動,鼓勵員工上傳手中的資料、文件、課件等方便大家共享學習。騰訊學院院長馬永武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建設網際網路行業裡的學習型組織。」縱觀全球優秀企業,學習型企業的本質是強調「學習」和「創新」。企業發展需要變革,不斷學習就是促進其變革,保持發展的活力。學習型企業是一種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終身學習所需要,也使企業獲得持久發展的能力。企業只有不斷地開發、更新自己的技術與管理,才有可能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勸君當學習有方
提起《勸學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荀子的《勸學篇》。在文章中,荀子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循循善誘地闡述了知識的重要與學習的方法。他認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
知明而行無過矣……終乎為聖人。」要達到此境界,就必須循序漸進、鍥而不捨地堅持學習。除了荀子老先生的《勸學篇》外,戰國時期的尸佼,在他所著的《尸子》中也有《勸學》篇。據唐代魏徵等人編撰的《群書治要》中記載勸學篇的文章,材料是好材料,工匠是好工匠,而做出的劍倘不磨礪,其鋒刃還是不利。以磨礪譬學,學習的重要性自見。而更可貴的是,尸佼將學習與自身的德行聯繫起來,並指出德行更為重要的是「無爵而貴,不祿而尊」。此外,東漢後期進步思想家王符,在其著名的《潛夫論》中,首列了一篇《贊學》。這「贊學」,也是「勸學」「勖勉」的意思。王符說:「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當下,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學習型組織中,在求知識、攻術業、修德行的具體實踐中,重溫一下歷史上的這些「勸學篇」,想必大有裨益。
身在職場的年輕人大多可以預知自己的未來,不是他們有「特異功能」,而是大多數人都會按照「劇本」寫好的情節一路進行下去。無論是晉升路徑還是收入水平,只要職涯軌跡不出現特別大的偏離,就能從本單位的前輩身上找到一些自身發展的線索,諸如:衣著打扮、神情舉止、工作狀態,以及他們每天惦記的煩心事。一眼望穿的人生,沒有驚喜。胡適曾說過,「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以後,最容易拋棄的兩件事就是學生時代的求知慾望和理想的人生追求。」為了保持當年的那份追求,胡適給職場人開了三張「方子」。
第一張方子: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第二張方子: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畢業即失業」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面臨的現狀,總得尋個吃飯的職業,可有時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心喜的。為餬口而做的那種「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很難保持求知的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多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凡一個人用他的閒暇來做的事業,都是他的業餘活動。往往他的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樣利用閒暇時間。
第三張方子:總得有一點信心。世間事有難易乎,為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職場人應堅信,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將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從「門外漢」成為一個「門內漢」。今日的失敗,都是由於過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再忙,也要抽出時間研讀專業,學習最新成果。
胡適開的方子,歸根結底,是希望年輕人多多學習,不要辜負了最初的理想。習近平在一次座談會上講道: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麼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所以,企業也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型企業,員工也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型員工。這樣才會有創新,有變革,出績效。
希望集團總經理劉永美對員工說,我們所說的學習的能力,就是要隨時隨地,在任何地方,看到對你有用的,對你的企業和團隊有用的,都要向他們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且是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身體力行的。只有能夠在工作中,將學習身體力行的人才能夠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否則,就必將被職場淘汰。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唯「有學術者觸地而安」。從長遠來看,企業唯一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就是有比對手更快更好的學習能力。學習才是真正的競爭力。佛教中有一句話:福不唐捐。意思是善念善行不會白白地付出,早晚會福果相應。我們也應該說:「學不唐捐!」學習上的付出絕不會徒勞無功,一定會獲得應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