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知縣和縣令 一字之差有何不同 (天差地別)
2024-03-27 17:22:06 2
在古代的知縣則是輔助縣令工作,差了一字意思也天差地別。很多人都覺得知縣和縣令是屬於同一個官職,實際兩者之間並不相同。意思相差也是非常多的,但都屬於我國古代一些重要地方的官職。
知縣和縣令的出現
仙林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推至了郡縣制,就有了縣令。想要成為縣令,只有人口達到一定要求之後才能有縣令。知縣出現的是比較晚的,是在唐朝的時候才開始有雛形,直到宋朝才成立,縣令之所以能夠演化出知縣。正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逐漸的變多。一個縣的人口多了之後,縣令一個人管不過來,所以才衍生出了知縣,相當於是縣令的助理。
兩者的權利區別
縣令也就是一線之長,能力是非常大的,能夠掌管一個縣,但是在過了唐宋之後,職位就不如之前那麼大,像知縣主要就是在人口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為了能夠輔助縣令所設置的。可是隨著後來履行職務的過程之中也變得權力較大,宋朝初期的時候,統治者則是為了能夠鞏固政權,取締了一部分的官職,並削弱了一些部分地方的權利,就包括縣令,知縣則是到了明清時代被定為七品官員。
福利待遇也不同
在唐朝的時候當時的縣令每個月的俸祿是600到上1000石,知縣是300石,待遇是非常不同的。但到了明清時代的時候,之前開始有月俸,差不多是7.5左右,1石相當於現在的120斤,歲俸是90石。
到了唐宋時期,由於地域性的差異及社會出現了動蕩之後,南方地區的瘴氣和溼氣非常的嚴重,很多人都不願意去。,直到宋朝南移之後交通環境變好,很多人又願意去南方任職,在權力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動,明清時期就只剩了知縣,縣令已經逐漸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