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秋節學生作文
2024-11-02 02:12:10
潮汕的中秋節,民間習俗除傳統的拜月、賞月、吃月餅外,還有剝芋、燒塔、觀神等內容。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中秋節學生作文1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亦稱「團圓節」、「八月節」、「仲秋節」等。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族。因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故名「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及整個「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圓最亮,民間以合家團聚賞月為過節的主要內容,並視天上圓月為人間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眾說紛紛,流傳最廣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版本」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一種說法稱:相傳,美麗賢惠的嫦娥,是為解民倒懸而奮力射下九顆太陽的英雄后羿的妻子,他們相親相愛,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有一次,后羿在射獵途中與仙人相遇,得到仙人饋贈一包不死之藥,他回到家中,就交給嫦娥保存。此事被跟從后羿習學射箭的徒弟逢蒙得知,便蓄謀奪為己有。這一年的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帶領弟子出外射獵之機,闖進后羿家中,翻箱倒櫃四處查找,威逼嫦娥交出不死之藥。嫦娥迫不得已,乘其不備,將藥吞於口中,忽然,覺得自己身輕如燕,冉冉向上升起,直上雲天。人們傳說她上天宮之後,玉皇大帝將她封為仙女,並將月亮裡的宮殿「廣寒宮」賜給她居住。后羿歸家得知此事,十分思念嫦娥。夜晚,他就在庭院中擺放供果,向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頂禮叩拜,遙祭妻子,盼望夫妻團圓。鄉親們憐憫后羿的不幸遭遇,亦紛紛擺桌供果,遙祝他們團圓。此後,人們年年在農曆八月十五的夜間,舉行拜月、賞月活動,企盼合家團圓。世代相沿遂成習俗。
其實,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為中秋節習俗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神話色彩。在民俗學界,一般都認為這個節日的原始基礎是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大約到了周代,這種崇拜開始歲時化,《周禮籥章》記「中春……迎暑,中秋迎寒」,就是有關「中秋」概念的最早文字記載,其具體形式則是在夜裡擊鼓並望月而祭。此外,《禮記》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講法,這裡的「春朝日」,即指在春天要舉行祭太陽的禮儀,「秋夕月」,即指在秋天要舉行拜月亮的禮儀。可見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經有了中秋拜月的禮制,而有關嫦娥奔月故事的文字記載,卻是在漢朝建國後才出現的。可惜漢代的中秋祭月之實際情形,史料闕如。兩漢魏晉以後,中秋拜月、賞月逐漸流行於民間,已具節日的雛形。至唐宋年間,人們因八月為秋季三個月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為該月中間的一日,於是就將這一天定名為「中秋節」,此後,它作為漢族傳統節日,一直流行於全國各地,歷久不衰。
潮汕的中秋節,民間習俗除傳統的拜月、賞月、吃月餅外,還有剝芋、燒塔、觀神等內容。
潮汕中秋節學生作文2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拜月娘、蕩鞦韆、遊「月娘」、燃煙堆、燒瓦塔、觀神。
蕩鞦韆,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裡的風俗,女的不能蕩鞦韆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蕩鞦韆,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繡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朥餅以潮州市郊意溪鎮烤制的為上乘。意溪鎮又以「範合盛」號的朥餅為
最著名。範合盛號的綠豆沙,據說要盛於陶製大水缸埋於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餡。意溪朥餅皮薄而脆,餡滑膩清涼;包裝也很有特色,用陶缽盛裝,上面用印有金字商號的大紅紙封口,顯得格外古樸,人人喜歡把意溪朥餅當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處擺攤設點賣朥餅,街上的行人,無論籃裡盛的、袋裡裝的差不多都有朥餅。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裡。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裡撒食鹽,爆發出一陣闢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裡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準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準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臺、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
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耍拜朥餅、芋頭;有些農村,各家各戶也還有自願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煙堆和燒瓦塔的習俗。
[潮汕中秋節學生作文]相關文章:
1.小學生中秋作文500字_描寫中秋節
2.小學生中秋作文600字_描寫中秋節
3.難忘的中秋節作文700字_節日作文
4.難忘的中秋節作文900字3篇_節日作文
5.【精選】難忘的中秋節作文900字3篇_節日作文
6.我的中秋節作文1000字五篇_節日作文
7.我的中秋節作文1000字四篇_節日作文
8.八月十五望明月作文_描寫中秋節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