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世的傳說
2024-11-16 17:38:11
轉世指一個有意識之生物體死亡後,其意識、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肉體裡重生。轉世是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以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學的主要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一神教信徒也相信轉世說。
信仰的起源這種信仰早於原始文化中出現。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信仰源於三個普遍的信念:
1.人類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呼吸之間有一種不明確的關係,可與肉體分離。在睡眠時,分離是短暫的;在死亡後,靈魂則與肉體永遠分開。
2.動植物也有靈魂,而且強大地影響人類的力量與情緒(即泛靈論)。
3.靈魂可從一個有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上。
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學院中,仍有人擁護這個信念。
圖騰信仰亦包含靈魂在人類肉體間轉移的暗示。
東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佛教
佛教中,轉世被稱為輪迴。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只有到達涅槃的境界方可擺脫輪迴。在佛教的一些轉世修行者中,轉世者被認為可以獲得前世的記憶。
道教
東漢末年的《老子變化經》、邊韶《老子銘》、三國時吳葛玄所著《老子道德經序訣》、六朝時期的《老子變化無極經》等,均講述老子化身歷代降生的神話,即常說的「老子81化」,每一世皆有名號。唐代的《紫微大帝說玄武本傳》又增加了一世,說老子82化為玄武神。
《太平廣記》載劉三復此人「能記三生事,嘗為馬,傷蹄則心痛,轉世為人,乘馬至磽确之地必緩轡,有石必去。」《聊齋志異》卷一有《三生》的短篇小說。
西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經典希臘哲學
一些古希臘哲學家相信轉世論;可參考柏拉圖所著的《斐多》(也譯《費多》)和《理想國》。畢達哥拉斯相信是第一位深入發展這個概念的哲學家。
基督教派的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英語:Incarnation,源於拉丁語in carnis——「在肉[身]中」)是基督教基本教義之一(見於《尼西亞信經》),基於對《聖經·新約全書》的理解[1]。該教義認為:三位一體中的聖子在降世之前與聖父同體,稱為「道」。後來這個「道」以肉身的形式降世成人,便是耶穌。所以耶穌就是道成肉身,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羅馬公教傳入中國時,傳教士借用中國傳統名詞「天主」稱呼唯一真神,此譯名乃源自中國神話中的天神──天主一詞;中國基督教新教則借用同屬中國傳統名詞「上帝、神」稱呼。《約翰福音》第1章第1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個「道」是新教的譯法,而公教則譯為「言」;英文是「Word」,相當於希臘文「邏各斯」。
現代有關轉世的觀念
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轉世不只是一種信仰,而是一個歷史中的實際發生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及先進社會中都不斷地被發現。
在原始文化中,轉世的被認為是靈魂。但在不同的文化裡有不同的解釋。比如,佛教認為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現代有觀點認為轉世的是獨立於生物體神經活動的意識。
其他
有人認為,即使相信轉世說,不等於削弱一神教中天堂、地獄和最後審判存在的可能性。主要因為大日如來可視為等同於上帝,而一神教的復活說其實是比轉世或輪迴更為深刻的教義,因為兼顧了個體而不只是把人看成生命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