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悟清明的作文
2024-11-14 00:05:10
導語:清明,一個充滿和矛盾的日子。萬物更新後的春意盎然,對應的卻是故先人的緬懷,似乎僅有不期而至的綿綿春雨,才能抒發這種情緒。小編整理感悟清明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感悟清明
清明,一個充滿和矛盾的日子。萬物更新後的春意盎然,對應的卻是故先人的緬懷,似乎僅有不期而至的綿綿春雨,才能抒發這種情緒。
三天假期成為眾人踏青的日照,曠野和墓地裡,隨處可見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攜老扶幼的掃墓大軍。
每年清明,祭祀先人,打掃墓廬,是中華民族沿襲數年的習俗。
清明節,一個誕生在春暖花開的美好節日,意就非祭祀如此單吧。在我們的傳統認識裡,清明就是祭祀親人,先人的一種方式,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太平盛世的和諧社會裡,我們應該通過一種方式,告訴我們的先人,今天的發展進步有他們的一份貢獻。今天,新法規下清明賦予了,我們更充實的涵義。清明不僅意味著祭奠先人,更是陽春三月,人們出戶外踏清的好時期,給自己的新年孕育一個好心情。
當然,在這樣的日子裡,一些平時因忙碌沒時間,很少見面的同鄉:朋友可以聚到一起,聊聊一些往事,掏掏知心話,交流交流友情,處處都是鄉情親情,感受親情,友情的溫暖。
祭奠,更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是如此寶貴與脆弱;讓我們感悟活著真好!生命是如此重要與精彩,它啟發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生活,這樣才不枉世界賦予我們的一切,我想,這才是清明節給我們最好的感悟吧。
第二篇:感悟清明
清明節的晨曦,我遊蕩在河的左岸。繞過開滿油菜花的田野,衣角撫過枯舊的柵欄,帶走那殘留的希望。早起的小朋友們,光著小腳丫,踩在鬆軟的沙灘上,伴著銀鈴的笑聲,去捕捉童年的幻影。蝴蝶追逐花朵的腳步,芳草等待露珠的眷顧。遠處的山,被霧渲染得虛無縹緲,更添一分獨特的神秘。山間隱約的火紅,在迷茫中盛開。清風凌亂了我的髮絲,微波在我心間泛起點點漣漪。佇立凝視那抹倔強的紅,思想不由自主地飄遠。清明不應悲傷,先人的屍體雖己化為腐朽,但他們的靈魂還在追逐陽光。清明不該消極,嫩枝仰望著蒼穹,萌芽嚮往著大樹,自然一片生機勃勃,我們有何理由不奮發向上?
清明節的正午,我漫步在街的右旁。晨霧褪去,迎來灼熱的陽光,給沉悶的大街,畫上一筆朦朧的色彩。街上稀疏的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心走著,帶著眼裡迷離的情緒望著遠方的道路,有一步沒一步地搖晃著。我漠然地看著這一切,不禁嗤地冷笑。人降生歡天喜地,人去世肝腸寸斷。人本來就是上帝的禮物,上帝只是收回而已,又何必悲傷。一疊疊的冥幣堆放的一起,風孤零零地吹著。火一點點吞噬著,它沒有任何反抗、沒有任何掙扎,化為灰燼慢慢地逝去。死去的人們是否收到,沒有人會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這只是活著的人們的一種寄託,儘管心中都清楚都明白,卻還是不相信欺騙著自己。也許,這樣也好。
清明節的夜晚,我凝視星空幻想著。夜漸漸來臨了,月悄悄掛上了,星慢慢現身了。奶奶曾經講過,地上如果消失了一個人,天上就會亮起來一顆星。我眺望著它們,它們就像黑暗中跳動的火焰,用微小的光亮固執地閃耀著。乍一看,密密麻麻,低垂天際,仿佛欲墜。然而越看越是遙遠,越看越是深邃。漆黑中的點點亮光,總能給自己內心帶來一種深深的平靜,平靜中蘊含著不滅的生機,蘊含著仿佛大悟的喜悅。就像它們本身,在無盡的黑暗虛空中倔強的不肯熄滅的光芒。死去的人們亦是如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努力發光?
清明,我的感與悟。
第三篇:感悟清明
它讓平緩的心跳顫抖,勾起無數人朝朝夕夕的記憶,看透的是亙古不變的生命終點。
它慰藉了世者的悲痛,成為後人祭奠先祖的時節,在冗長的時間河流裡世代流傳。
我不是豪情萬丈的詩人,無法感慨逝去的文墨騷人;不是戰爭下的倖存者,無法切膚感受血駐長城的悲愴;更不是那垂暮之年的老者,無法理解生命長河的真諦。我不過正值青春年少,懷有割捨不下的記憶。每當清明,緬懷哀思。
走上坑坑窪窪的山腰,繞過彎曲的幽徑,赫然的墳墓在那一角與自然融合,不顯蕭瑟突兀。那夜親人的哭嚎,宣告了生命的流逝。想來已有八個年頭,卻讓我從童年銘記於心,仿佛昨日重現,歷歷在目。
燒紙、點香、跪拜一切繁雜過後,最樂意的便是在掃過的墓前席地而坐。看著上方的綠草嫩枝:「外婆的頭髮又長了不少啊」。打破了之前的肅寂,活絡著與母親交談,如往年般詢問外婆生前那種種趣事,就算那重複的故事也回味無窮,直到夕陽西落。
在這被人鮮少涉足,清幽靜謐之地,想必外婆也悠然自在。心裡於是寬慰不少。這或許是心理作祟,卻也只能如此平復愧疚的心。清明清明啊,想來也是後人自我安慰的人之常情罷了。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第四篇:感悟清明
4月5日清明節這天,我早早做完作業換上運動裝,我們全家出動沿徒駭河東岸向北前行尋找春的影子。
四月份的徒駭河邊已是萬物復甦春意盎然了,河邊柳樹已經冒出了嫩嫩的綠芽,河岸花園裡迎春花和桃花爭奇鬥豔,到處散發著春的氣息,好多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風箏在河岸上空悠閒自在地飛翔......
在穿過巨龍廣場旁小樹林時,忽然聞到有燒火的氣味,只見前方不遠處有一片墓地,一個老人正為她死去的親人祭祀,一盤水果擺在墳墓前,她跪在地上一邊燒著紙錢,一邊低聲哭訴......奶奶示意我輕輕遠離,祭祖和掃墓是個莊嚴肅穆的事情,打擾了人家是很不禮貌的。不遠處有一對夫婦帶著孩子,來為他們的親人祭祀。他們卻並不像老人那樣擺水果燒紙錢,而是折了些柳條採了些野花,編成了花圈擺在墳頭,朝著墳墓鞠了幾躬,表達對親人的哀思。我們沿著河岸繼續北行,媽媽給我講道:「很多身在異鄉的人都把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寫在風箏上,將風箏放飛,來表達對故鄉先人的懷念,現在從網上也可以給先人掃墓呢。」
回家後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從網上給革命先烈、抗日英雄方志敏叔叔寫下了祝福,並送了鮮花。
從網絡上我也了解到,現在大家都在提倡文明祭祀,用「綠色掃墓」取代傳統陋習:為先人獻上一束鮮花;或者在墓地旁栽種一些樹苗、播撒一些草籽;或者在網上點起一支紅燭,獻一束鮮花,放一首哀樂來祭祀等等。如果大家都能將自己的哀思寄於「綠色掃墓」之中,既寄託了對先人的尊敬與哀思,又綠化了環境,哪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