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華向總代壓貨減費用或洗牌渠道
2024-11-21 00:30:10
泡泡網資訊頻道12月21日 2010年除了iPhone 4與蘋果的名字屢屢「合體」登場,還有一些消息也令蘋果在中國地區備受關注。從8月份的蘋果中國區高層火線調整、到與合作6年的公關公司宣布「分手」、再到2011年計劃削減總代理30-70%的宣傳費用,有業內人士猜測,種種跡象的唯一解釋是,蘋果正在洗牌。
亞太區人事震動
2010年8月17日,蘋果電腦亞太區總經理、中國區總經理、中國區渠道總監、華東、華南、西南區三大區總經理以及這三個區的業務經理全部被炒。此事一出,業界為之震動,這意味著整個蘋果電腦亞太區團隊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原本平級的澳洲區和亞太區均有較大震動,其中印度,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全部併入澳洲區,亞太區取消,中國區升級為大中華區,下轄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越南,緬甸,泰國。
業界人士起初猜疑人事變動與業績有關,但一般情況下,應該直接處罰責任人,不該出現大範圍的「連坐」。
事實上,蘋果中國成立已經12年,不過一直被詬病為「缺乏中國本土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蘋果高層也難辭其咎。
不過,隨後網上爆出的一封信則牽扯出了渠道的種種不好的潛規則,這也令蘋果此番大規模人士變動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緣由。
大家都明白總代模式下,渠道對自己的重要,所以難免偏袒。在渠道的管理上,之前iriver北京分公司經理馬建平就曾經表示,「公司渠道管理人員對於下遊渠道的袒護和偏向是眾所周知的,給某些渠道多些返點,那些又少點完全是司空見慣的事。畢竟,關係好的渠道可以壓貨,可以幫你分擔風險。」
蘋果的渠道模式
在iPod進入中國之初,蘋果的渠道建設方面一直穩健進行,為配合東西南北四個大區分公司的管理,蘋果選擇的是區域代理制。該渠道體系因有利於企業對渠道的管理,對於iPod入華之初而言是非常貼合的策略。
但iPod品牌火熱後,蘋果進入頻繁的總代更替期。到5月24日,蘋果iPod改為全國總代制,原區域總代渠道架構上升為由佳傑科技、長虹朝華和翰林匯,三家大分銷商負責全國布局。
據了解,佳傑科技代理的蘋果產品包括PC、iPad、iPhone;翰林匯代理PC、iPad和iPod;而長虹佳華做的則是iPad、iPod和iPhone。
翰林匯負責蘋果的產品經理曾直言,翰林匯能拿到總代是因IBM的一些高層去了蘋果,而翰林匯做ThinkPad筆記本是很成功的。
正是這種按照出身選總代的方式,為蘋果中國區內部派系的爭鬥埋下了種子,從而引爆了其中國區的人事震動。
據業內人士分析,「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是蘋果中國公司的全稱,這是一個獨立法人資格的名稱,也意味在中國有著12年歷史的蘋果中國公司完全可以放棄總代形式,採取更為貼近市場的區域代理模式。從目前看,蘋果的選擇只能用以下兩個原因來解釋:一是總部確實輕視中國市場,並沒有給中國公司如此一個壓力和規劃;二是,中國公司管理者疏於向總部溝通此類戰略問題。
然而,在劇烈人事變動後,蘋果對中國公司的「大動手術」已是箭在弦上。
自建渠道,加緊部署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經從這周起向三大總代壓貨,數量大約為10000臺iPhone 8GB 3GS。同時,蘋果將在2011年削減總代理的宣傳費用,削減比例達到30%至70%。此外,再聯繫到前不久蘋果與在中國合作六年的公關公司「分手」,該人士判斷,蘋果正在洗牌。
據中國聯通的最新數據顯示,聯通iPhone 4的銷量已經接近60萬部,總預約用戶數達到了70萬部。在iPhone 4一片熱銷的情況下,蘋果向總代壓貨,並減少宣傳費用,似乎已經暗示渠道將有所變化。
從蘋果在浦東建立第二家旗艦店開始,蘋果高層就曾強調將加速在中國的渠道拓展。蘋果全球高級副總裁Ron Johnson曾透露,2012年底前中國最多將開設25間蘋果零售店。
當時已經有業界人士預言,蘋果在華其他經銷商和渠道夥伴恐怕將逐漸面臨「為他人作嫁衣」的尷尬狀況。
而後,今年9月底,京滬兩地均各新開一家蘋果專賣店,更明顯看出蘋果對於在華自有渠道建立的加速。此前,蘋果在華唯一一家三裡屯店於2008年開張,已經獨自堅守2年多,而僅在今年,蘋果在華零售店的數量已新增3家。這無疑是蘋果開始重視中國市場的一個信號。
自有渠道的加速建設,以及與聯通、蘇寧等運營商和3C新夥伴的合作均延展了蘋果產品渠道的維度,不再依賴於總代模式的蘋果要做什麼,明眼人已經看出端倪。■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