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版作文:在創新中堅守,在責任中創新(優秀篇)
2024-10-28 23:37:12
「我們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別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人類共同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後人生命的開端。如此延續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燦爛,社會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華羅庚
人生就像一棵草搖曳在社會這棵大樹下,生活便紮根在土壤中。為了生活,枝努力伸展,花奮力綻放。枝是根的欣慰,是花的動力。面臨地球上飢餓兒童的問題,關注弱者是人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開拓創新,開發火星則是一種智慧。二者,正是花與枝的關係。
修枝剪葉,促進花開。用真誠的態度待人,用長遠的眼光探世。
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告別北大赴世界銀行就任之際,勉勵他的學生:「只要世界上有一個飢餓的人,就像我們自己在飢餓;只要世界上有一個貧窮的人,就像我們自己在貧窮」。人生在世,關注當下,用自己的手去幫助他人,用自己的心去愛護弱者是當代人良知的呼喚。
然而,高速發達資訊時代裡,太多人沉迷於財富,失去了自我,根本不去理會世上疾苦,路邊的乞求成了噪聲,良心的譴責已失去知覺。這不禁令我們傷嘆社會的悲涼。當然,這只是少數,社會上還是好心人多。怒放高原的並蒂雪蓮胡忠、謝曉君,跨越海峽的希望之翼張平宜,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等皆是星空下閃閃金星,他們用生命的奇蹟之光點亮世間。他們是世上枝芽,支撐著社會的道德良知。
如果說關注當下是一種責任,那麼探索科學則是一種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大智大勇,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的苦難。
愛迪生一生發明很多。他幾乎每天都忙於實驗。許多人不理解他的行為,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實驗毫無價值。一位老太太曾問他:「你天天搞這些玩意兒,有什麼意義?」愛迪生沒有正面回答她,而是反問道:「新生的嬰兒有什麼用?」這不僅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更是一種長遠的眼光。
的確,人活著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科學之路並非坦途,科學家以超人的創造力和毅力發現了無數奇蹟。當所有人都對愛迪生失去信心時,他還在耐心尋求上千根燈絲,最終打破了夜的恐懼;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蘊含深意的話:「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科學所帶給人的最大意義,就是它能夠合理地解釋這個世界。當所有人都懷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他依然堅信理想,頂住了壓力,給現代物理學開闢了重要開端。
無論在哪個國家,科學技術都是社會發展的一支催化劑。一旦離開了科學的力量,不管多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都會失去堅實的物質基礎,就如草拔了根——活不長遠;而國家政治經濟失去科學的支撐,也就好比半個銅錢——不成方圓。科學事業就是為人民服務。
科學看似離我們很遠,實際上卻無處不在。2012感動中國人物林俊德為何還要在生命最後一刻堅持自己的科學事業?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責任感又來自哪兒?——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安寧與幸福,有多少默默奉獻的人在忍受著巨大壓力與痛苦!雄關漫道真如鐵,漫漫科學路上,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廣大人民的支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不僅為了增強國家科技實力,更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為袁老的雜交水稻,中國人的糧食問題才得以解決,如果當時僅僅滿足於幾個人可以吃上飯,那麼也就沒有現在美好的生活。因為創新的科學精神,所以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因為責任,所以科學事業才會不斷創新發展。
由此看來,只有將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才會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以退為進,開創眼界,放長線釣大魚應是最明智的選擇。作為世界上一個大國,更適應統籌全局,重視科技作用,無論遇到多艱難的險灘,都要「乘風破浪」,既不因一點進步而滿足,也不因一句懷疑而放棄。正如林發在《冬季小語》中說:「人生與斜射森林的朝陽共舞,與夜幕初垂的皎月齊光,與漲落的潮汐擊節而歌!」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以根為養料,以枝為動力,以花為榮耀。當科學的光芒普照之時,人文之色彩變更將燦爛輝煌,生活便處處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