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與網絡距離:遠在天邊,盡在眼前
2024-11-16 07:48:10
多年前,當網際網路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滲透向人們的生活,曾一度引起全社會的集體不安,並引發了一場著名的大討論:「網際網路究竟是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個有趣的話題。一個比較容易獲得共識的觀點是,位置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有近在咫尺但心靈冷漠的,就好像「同床異夢」、「貌合神離」;也有相隔千裡卻心有靈犀的,正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對「位距」和「心距」的辯證關係表達得最貼切的,莫過於2010年最流行的一句歌詞,「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
毋庸置疑,網際網路的誕生打破了現實社會中人際距離的原始衡量標準。信息立等可取、現實的鴻溝瞬間得以跨越……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無障礙,催生了一個新名詞——「網絡距離」。
當然,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在中國的不斷發展,網絡距離的演變也歷經了幾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網際網路出現的早期,個人軟體主要是讓機器完成文檔處理或者是獲取信息,因此更多的是一種「人機對話」的傳統應用模式,在這段時期內,人們還未能實現用技術這張網搭起社會關係的那張網。
當以「QQ」為代表的IM出現後,網際網路應用模式逐漸轉變為「人與人對話」,人們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彼此建立聯繫,展開對話,甚至維繫情感。但由於IM的局限性,所形成的網絡關係往往是單線程的、線性的和零散的。同時,由於人們通過IM溝通的信息通常是當下的淺層的「doing what」,因而較難上升到個人喜好、習慣、文化的層面進行探討。
直至以社交網絡出現,用戶驚喜的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子可以因為網絡而變得更加鮮活立體起來。人們得以以現實社會關係為基礎,模擬或重建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網絡,創造出了社會交往模式的新形式,並賦予「網絡距離」全新的定義。通過使用開心網等社交網站,人們可以實現個人數據處理、個人社會關係管理、可信的商業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對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識,利用信任關係拓展自己的社會化網絡,達成更加有價值的溝通和協作。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在朋友的朋友裡居然找到了自己的孩提夥伴;後悔就因為晚了幾分鐘花園裡的菜又被同事偷了;清楚的知道十幾年沒見過面的小學同學今天中午吃了什麼;驚呼職場上一板一眼的客戶居然拍過如此搞怪的照片;透過好友的分享獲悉一首好聽的歌或者一部好看的電影,聽了看了並喜歡上了……從此,在中國網民的詞典裡,有一種關係叫做「開心好友」。
通過照片、日誌、記錄、分享、轉貼等上百個組件,開心網不僅構建出多線程的、立體的、系統的人際網絡,而且讓人與人中間的交流上升到了「care what」,「play what」的更深層面,步入了網絡社交的高級階段。一次次滑鼠點擊,一次次分享與互動,人與人之間因時間、位置所形成的隔閡消融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友善、關注和理解的信號。
開心網的出現和風靡不是偶然。六度空間理論風靡全球,但SNS的非常好的擴散地無疑在中國。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人更加信賴真實的關係,從「熟人社交」衍生而來的網絡關係,也更符合中國網民循序漸進的心態。當陌生、疏離因信任而得到消解,人們之間的距離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拉近了。
不過,每個新生事物都不可避免會引發爭議。社交網絡對與人際距離的改變也讓有些人擔心,其「長期影響尚不得而知」。《紐約時報》記者佩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曾經撰文稱,社交網絡使年輕人拋棄了過去的一些觀念,並改變了他們成長的方式。但有所得必有所失,在利用社交網絡緩解孤獨感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通過獨處可以獲得的洞察力和發展機遇。
看來,網際網路讓我們「更遠了還是更近了」是個無休止的話題。如果我們理性看待,太遠或太近顯然都不是合理的距離,而對這個「度」的把握,恐怕只有靠每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進行自我管理了。無論如何,真理是人掌握科技,而不是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