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勇氣的文章:判給學生零分的勇氣
2024-11-29 22:20:08
前不久,一位上海的大學老師遇到了麻煩。他把數位學生的成績判為零分,因為他們的作業是從網上「蕩」來的,不過恰好這幾位學生是畢業生,事關能否畢業,不僅學生家長叫板,學校領導也認為這是個「麻煩製造者」。
即使不是老師,講清「零分」的道理也不難。拷貝別人的東西,哪怕一百二十分的好,這個分數也應給別人。此處「零分」不代表你水平高低,而是一個態度,沒有勞動自然沒有收穫,更談不上收穫大小。
道理總是有情境的。簡單因而就變得複雜。
這裡不想說學生和家長,關鍵是校方。眾所周知,高校就業率關乎學校的招生和經費,是讓人頭疼的大事。高等教育在逐步普及,教育觀念也在變。這些年出現了不少新的說辭,最典型的就是「學生是產品」。
貌似新穎的說法實際上掩藏著深刻的危機。作為產品的學生,在大學主導者看來,「產銷對路」是主要關心的問題。能否「賣得出去」(找到工作),是檢驗產品合格與否的標準;就業率的高低,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衡量「企業」(大學)生產效率的最重要指標。
從商品的邏輯來看,這似是無可厚非。在我們相當一批的主導者思路當中,儘管還扯著「教書育人」的大旗,但內在裡「大學」已經與一般企業無異。於是,大學專業、課程設置、講授方法的改革思路,也類似於市場營銷,先做所謂的市場調研,尋找熱點、空白點,形成差異化競爭,培養思路也是「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貼近現實,講究實用」等等不一而足。
我並非看不到種種改革的益處,也並非天真地以為所有的大學都應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象牙塔」。但我堅定地認為,「大學」究竟是什麼,它首先是不是一個「公司」,這是任何一位大學校長,乃至大學教師必須深入反思的問題。校方、家長、學生一致反對「零分」的出現,並非偶然。常聽是大學老師的朋友說,大學生們最習慣性的問題是:這門課有什麼用?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上面所說最簡單的「零分」的道理,就成為最不合理的現象:因為影響到了「產品」銷售。
古希臘先賢說過,「知識即美德」。在這種視野裡,知識是我們探索世界、探索自我倚助的工具,是一個人智性和品格的成長,是在任何問題上獨立運用自己心智的成熟過程。如果我們將起點改頭換面為「知識即價錢」,則所有這些都成為次要或者可以被忽略的問題。我相信,在一場實用功利的狂歡中,日益變動不羈的市場,終究會以時間來懲罰我們。
判給學生零分,是需要勇氣的。我佩服這位老師,他以行動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學生究竟應被看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