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競拍行業焦點:做莊家還是做平臺?
2024-03-23 06:37:05
正如騰訊CEO馬化騰對話KevinKelly時說的「每個行業都將網際網路化」那樣,競拍行業必然要網際網路化。國內的網絡競拍網站從借鑑國外模式起,發展到如今已超過百家。這一幕,在團購行業、視頻網站行業亦風風火火地發生過。
然而在這種行業暴發期,行業的發展卻呈現出了諸多讓人擔心的問題。
問題的核心在於:在這個行業的網絡化中,網站應該充當莊家,還是做競拍平臺?
模式之痛:一家歡樂幾家愁
「基本上,國內網絡競拍都是用秒拍」,行業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這種發源於國外的競拍特性,決定了網絡競拍行業將是飽受爭議的。
所謂秒拍,打個比方,就像買籌碼參與競拍,每出價一次,商品價格漲一分錢。在倒數幾秒裡如果沒有人再出價,商品便成交。如果一個籌碼是1元購買,而出價幅度是0.01元的話,最終成交價可能在商品市場價的百分之幾。當然,成交者只能有一個人。
這就造成了「一家歡樂幾家愁」的競拍結果:獲勝者以極低的價格得到了商品,而失敗者損失了籌碼。
「更要命的是,這種程序比較好寫,一些個人站長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就自己寫了一套,隨便搞臺伺服器就開張,導致行業魚目混珠。」行業人士介紹——這100餘家競拍網站中,有一大部分是這麼來的。
「自己採購商品,直接通過賣籌碼給用戶來賺錢。比如一臺iPad2價值3688元,競拍過程中總共出價5000次,耗掉5000元的籌碼,這個籌碼是不退還的,也就是說網站賺到了5000+50-3688=1362元。」一位在競拍失敗後的網友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提到。
而這種網站,就是所謂的「自己做莊家」。只要有一定的用戶量,就可能帶來直接的充值盈利。在此模式下,莊家必然用各種方式來保證莊家的利益,而留給用戶的,除了利益損失之外,還有挫敗感。
補差價購買,看上去很美
國內不乏在用戶挫敗感上有所補償的方法:比如補差價購買。
即用戶在競拍中耗掉多少個籌碼,就可以直接在此基礎上,補差價購買所競拍的商品。這個方式在表面上看,確實能為用戶減少參拍的風險,然而實質上卻有被綁架的成分在內——
在理論上,如果所有參與的用戶都以補差價的形式購買商品,那麼作為「莊家」的網站,確實會損失接近一款產品的金額,但實際上,大部分網友不會願意為了損失的幾十、一兩百元籌碼,而再搭上四千多塊錢去買一部iPhone4S。最願意補差價購買的,是在戰鬥中欲望最強且損失最大的參與者,其餘的參與者,對補差價購買的欲望不強。
所以,「補差價購買」這種方式,看上去很美,而實際上卻是在無形中為「莊家」的利益最大化作貢獻。治標,而不治本,無法解決用戶「耗時間+耗金錢」所帶來的雙重挫敗感。
事實證明,只要競拍網站想自己做「莊家」,就會從保持盈利平衡這個基本點出發去決策一切規則。
誠然,競拍網站自己做「莊家」,對網站的短期利益是極有幫助的,但從長遠來看,由於存在挫敗感難以彌補、利益群體集中等問題,將面臨用戶負面力量增強,進而流失的局面。
平臺化競拍:飢餓營銷+競拍多元化
「就是把秒拍變成了產品印象營銷」,一位參與過玩拍網的網友在該站的圈子裡這樣表示。
筆者注意到,該站一款參考價199元的MP4,在8秒拍裡,拍到55.55元,約相當於2.5折。按該站的競拍規則,此次競拍經歷5555次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