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
2024-10-28 11:50:10
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那麼具體的由來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關於《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
東漢末年,正是天下大亂、三國鼎立之時。
一代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可回到家鄉,這哪裡是曾經美麗的家鄉啊:一幢幢房子破舊不堪,卻無人修理;街上依舊有人,可商鋪只有幾家;行人們面如死灰,正值寒冬,大家耳朵都凍得結痂或是烏黑潰爛。
張仲景看到這一幕,不禁心酸。來屋裡求醫者更是多如牛毛。
他便讓助手和弟子在後院、門前搭起帳篷,篷外架起幾口大鍋熬湯,先是命徒弟宰羊,將羊肉與買來的辣椒與祛寒的藥材在鍋裡燉熬數小時。再撈起剁成餡兒包在圓麵皮兒裡,做成耳朵一樣的食物,名叫「嬌耳」。
冬至那天,帳內擠滿了前來求醫的人,張仲景叫弟子把「嬌耳」下在鍋中,煮熟後分發給前來求醫的人們吃,再把湯水給人們喝下,結果,人們原本凍傷的耳朵不再惡化,傷口漸漸癒合了。從此,人們叫它「矯耳」,就是今天的「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現在我們在冬至與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也為了紀念那位偉大的名醫張仲景!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裡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作文
過冬至,吃餃子,這是個大學問呢!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藥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1.冬至的作文1100字_節日作文
2.描寫冬至做湯圓的作文_節日作文1500字
3.冬至的作文400字_節日作文
4.冬至的作文700字_節日作文
5.冬至的作文600字_節日作文
6.冬至的作文200字合集10篇_節日作文
7.【精品】冬至的作文200字8篇_節日作文
8.【精華】冬至的作文200字7篇_節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