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
2024-10-25 12:12:10
導語: 三月裡來是清明,掃墓踏青好時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清明節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第1篇】2017清明節隨筆
三月裡來是清明,掃墓踏青好時節……
時間過得好快呀,不知不覺清明快又來臨了。天氣乍寒還暖,到了那春暖花開的季節。我推開那充滿春意的窗戶,往外一看,外邊早已是桃紅柳綠,芳草萋萋,生機勃勃鶯歌燕舞了。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節。《歲時百問》中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農曆的三月四日至四月六日那幾天,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說起清明的來歷,大約始於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清明節前後總有很多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蕩秋、,鬥雞、打馬球、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更迭交替,社會的嬗變,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傳承延續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在漳平,清明節風俗活動也很濃鬱。清明節是漳平民間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即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漳平人一直重視清明節,這或許是代表著對故人的緬懷和對春的期盼。而其重頭戲便是掃墓了。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人們要攜帶「三牲」(雞、鴨、魚肉)、酒食果品、香火、紙錢、元寶等物品到到墳塋去墓地,祭掃、修整墳墓,象徵性地給墳頭上為墳墓培上新土,在墳上邊壓些紙,灑些紙錢,人們或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敬上茶酒,點燭上香,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祭畢,就地野餐。此俗一直沿襲至今,只是就地野餐已極少,多數將祭品收回,在家中聚餐。隨著時代發展,今人也有到花店買鮮花祭奠,所以現在掃墓甚是方便。
古人說起清明,總透著一股哀傷。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有白居易詩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詩人杜牧、白居易的詩都是訴盡相思與離愁,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但如今,清明卻不失為大家團聚相見的日子。平時各奔東西為前程,到了清明,無論是在外讀書的孩子、出門經商、打工的,還是上班的,都會相約遠道趕赴回鄉。有點像春節,可又是另一種情結的節日。也可以邀上幾位好友來參加,即為「墓客」。
然而,每逢清明幾乎總會下雨,這也平添了幾分思緒。我還記得小時候和大人上山掃墓的情景,以前農村的墓地都在山巒、坡地,距離村裡較遠,大都是山路,只能步行,那時大人挑著祭品或是提著籃子,我便跟隨在大人的後面,遇到下雨的時候,祭拜完也不會立即回家,而是仍穿著雨衣聚在一起聊一聊,等雨停了,吃罷酒食才返回。雖然淋得狼狽不堪,但卻有一種對已逝親人的緬懷之情,這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特點吧!
在城裡工作之後,每年在清明節時,鄉下我的家人都會打電話來約定好回家掃墓。爺爺去世了近二十年,父親去世也很多年了,每年清明,我都想回去看看。爺爺、父親是我們兄弟永遠放不下的依戀,我們清明節都要回去掃墓,讓老人家入土為安。
家鄉沉澱了我最美好的童年,現如今,祖輩已逝,兄弟同輩也分居各地,現清明節已列入法定節假日,這幾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雖然只有三天假,來回行程上百公裡,回到鄉下老家掃掃墓、悼念已逝親人,在老家待上一、兩天,踏青祈福,清明節則是寄託了人們對先人的追思。
【第2篇】2017清明節隨筆
今日清明。
不知小夥伴們清明節假日都出遊到哪了,今日我要到機關值班。這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混職場久了,到我這個年紀,經過這麼多事後,我開始嘗試著學會凡事少抱怨。
孔子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我還遠遠做不到夫子那一種自由心靈的境界,我才剛剛人上中年,而且心理年齡還很年輕,很多朋友和同事時常還說我童心未泯呢。
早飯後出門到單位,帶上放假歸家的丫頭。值班時我玩電腦,她做作業,她有不懂的地方我還可以輔導一二。想當年我也是學習的尖子生,只是書本撂下的時間太久遠,丫頭的很多功課都看不明白了。不過,陪在她身邊就好。
今日天陰沉,刮著很大的風,天空還拋灑著濛濛細雨,如煙似霧,輕輕的落在面頰上。聯想到清明這節日,不禁令人思緒暗湧:這天氣,適合清明哀思祭祖的意蘊呢。——祈禱先人們庇佑我,和我一家子,在這世上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值班,丫頭坐在我對面埋頭寫作業,我站在冷風吹拂的窗前,看著窗外的一切默默沉思。今日春季以來,每天忙碌個不停,但收穫甚少,這忙的意義何在?好在應付完職場無謂的折騰後,我的心能夠寧靜下來,歸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安靜的度日。
這兩天小城裡颳風不斷。這裡位處風口上,一年四季多風,大風天氣也比我到過的其他城市要猛烈的多。春回大地,春光明媚起來,但也總得有幾場春風春雨輪番侵襲。有句老話說,不刮春風天不暖。可是,我是個善感之人,春光易逝,花季很短的,邊開邊落,再遭遇這樣的大風「蹂躪」,真叫人情何以堪吶!
眼睛望向小城盡處的山巒,那裡是一片蔥蘢的樹林,我仿佛看見它們迎風擺頭的樣子,腦海裡不禁湧現一個意象:聽松濤。我指著那片樹林向丫頭招招手,說:「你知道嗎,古人常常有松樹林下聽濤之舉。」「什麼意思啊?」「風颳過松樹的聲音,仿佛波濤聲,所以叫松濤。」
我說:「讓我們也來聽松濤。」丫頭說:「可是,這麼遠,怎麼能聽見呢?」「只要用心去聽,在心裡聽,會聽見的。」我們就微閉著眼聽,聽那風過樹林的簌簌聲,那天籟之聲····
最後,我告訴丫頭,最美妙的韻律,一直存在於大自然裡,只有靜心方可領略一二。人活著,要學會讓心寧靜下來,心有多靜,心中的世界就會有多廣闊——這和你的學習一樣,寧靜而致遠。
【第3篇】2017清明節隨筆
說到關於「清明」的詩,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想起並吟誦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的,「時間、事件、人物、環境」幾個要素一個都不少,最關鍵是瀰漫在詩中開頭兩句的感傷氣氛很符合彼時刻的人物心緒。清明的確是令人感傷的,天色抑鬱,故人不在,悲從心來,緬懷祭奠,以寄哀思。再一個就是詩中的後兩句所展現出來的民俗文化和酒文化,也與清明節氣的時間段內的生活相貼切。印象中,祭奠先人,總免不了酒,虔誠的為故人斟上三杯酒,緩緩地灑在親人的碑前,淚水和酒一起溶沁到土壤中,思緒和酒氣翻飛,平時的忙碌在此刻靜止,工作的紛爭在此時早已渺然無存。待一行自家人祭祖歸來,總會習慣性地擺上一桌,一大家子團坐在一起嘮嘮嗑,敘敘古人們從前的點滴,說說近段時間來的工作和心情,以田地為謀生的則會談談接下來的春耕計劃。此時來上幾瓶酒走上幾個回合,不如意、歡笑、生計、血緣關係都融匯在這難得的相聚和酒氣中,實在是一種可愛與感動。
清明於我,除了酒,令我深刻得難以忘懷的是親手給故人刻印紙錢。總記得前幾年每當清明要來的時候,爸爸總會提醒我給已故的親人們刻印紙錢,說可以反映出我的孝心,還可以得到故人們的恩澤與保佑,保佑孫子或重孫、玄孫的我日後學業有成、平步青雲。我們家鄉話叫「保佑」為「默應」,我覺得方言有時候特別能映襯、解釋一種文化。這個「默應」的形容實在是太準確傳神了。「默」既是我們對已故親人無比思念而無法言說的默默心態的描摹,也是想像親人們在遙遠的國度默默地想念著我們的視覺勾勒。「應」既是希望得到親人保佑的真實心態的比擬,也是包含了感情與生命印記的一種回生。「默應」不是一種封建迷信,卻是一種陰陽兩世相隔但情感仍在勾連、延續與寄託。少了這個寄託,人類的心理結構就會變得匱乏,時間和情感的重量就會變得很輕。
拿出買好的紅,找出玻璃瓶和廢棄的筷子,倒上水調好了印製的紅墨後,就可以在厚厚的冥黃色的紙上給故人印錢了。每當這個時候,我發覺自己進入了一種非凡的思緒中——-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似乎又很慢,虔誠的刻紙不是為了親人保佑學業有成,而是幻想著能在這一種看不到的、朦朧的、奇妙的氛圍中和親人對視,似乎感覺到他們就在我的身邊看我乖巧的重複刻著一張又一張紙。這個時候腦海中的思緒是靈動的,時空是跳躍的,從現在想到過去,又從過去跳躍行進到現在和以後。耳畔嗡嗡的響著,心裡被淨空了好多遍,一切在這個時候變得飄渺。每刻一個印總想把它刻得清晰而鮮亮,怕印得不清故人們收不到,怕刻得不鮮亮,好教故人們在遙遠的國度比不過別的人們。
對清明印象還很深當數給親人們做花標。清明時節來臨,大的花標去街上買,小的一般都是和哥哥一道跟媽媽一起做。爸爸老早就到山丘或田畔將做花標的黃樹杈砍回來,農村人都講究樹杈的硬度和直度,這樣既是對故人的尊重,做起花標來也好看一些。我們就精心的裁剪好彩紙,裁剪成各種形狀,用漿糊或膠帶纏粘在黃樹杈上,漂亮鮮豔的花標就完成了。祭祖的路上誰家做的花標好看也會作為一個話題來談論,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清明文化現象。在祭祖的山丘,放眼望去,各色花標在和風的吹拂下綻放,像昂揚鬥志的士兵、像獵獵作響的彩旗,更像一排排生命的印記。每一隻花標下是長眠在此的已故親人。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一幅幅往昔溫馨的場景、一段段當年對話的聲音,今日在花標的映襯和詔示下,仿佛浮現在我們的眼前、耳畔和腦海之中。寂靜了幾個月的山丘,今時今日又活躍了起來、生動了起來。
在轟鳴鳴的鞭炮與爆竹聲中,在敬給先人的繚繞升騰的燒香霧裡,在燒紙錢的火堆旁,在酒氣的陪伴下,虔誠的對著墓碑三叩九拜,只希望他們在那邊能過得好一起,這邊家裡親人都好。
自大四實習到現今工作一年半來,不逢清明給思念的古人拜祭已有兩次了,心裡很是過意不去。去年的清明是在學校度過的,今年的清明和一大幫人去了沙井和一村前方的海邊。對著下午陰鬱的天空和安靜的大海,我的內心忽的又回到幾年前給故人刻印紙錢的場景。只希望年底回去給先人「送燈」(在農村,大年三十的中飯後,一大家子人會去拜祭先人,叔叔們扎的草把子稱之為「燈」,是希望先人和我們一樣有光亮的照明,辭舊迎新,過上一個安詳的瑞年)的時候,多燒點紙錢,多磕幾個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