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人心魄的金像
2024-11-15 00:30:11
年近七十的丁教授帶著一支由某大學資助的考古隊進入塔克拉瑪幹腹地。並得到了當地文物站的大力支持。主要是考察西域古國遺失的文明。考古隊由四輛越野車和一輛卡車組成,成員有車隊5名專業司機,還有丁教授帶來的某大學5名研究員,另外還有當地文物站2名工作人員,總共13人。考古隊在沙漠中搜尋了二十多天依然毫無收穫,隊員們已失去了剛進沙漠時的那種興奮。傍晚,車隊在一處大沙丘後安營紮寨。沙漠溫差極大,白天溫度可達到40多攝氏度,夜晚可就降到零下。幾十天的沙漠生活,隊員們基本適應了這種惡劣的氣候。大家圍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當地文物站的龔劍同志為了活躍氣氛和給大家鼓勁,講了當地流傳了千年的一個古老傳說。傳說當年西域繁榮時期有一個圩彌國,就是考古界一直關注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當時圩彌國用舉國之力鑄造了一尊金像,可金像塑的是誰,卻無文字記截。但金像自鑄造完成後就存在著一特殊的攝人心魄的力量,凡是看到它的大都會失去人性,最後走向死亡,所以供奉它的地方都會用圍幛將它遮蔽起來。後來圩彌國也像其他西域國家一樣神秘的消失了,也不知道金像所蹤。這個傳說,在當地眾人皆知。一千多年來,曾有不少人進入沙漠尋找金像。據說,當初發現尼雅遺址的斯坦因,就是聽說了這個傳說才來的……
有一天大風過後,考古隊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他們很興奮;丁教授還發現了寺廟中佛像的不同之處。在他們試圖移動佛像時,竟發現塑像裡還包裹著一尊金像。這是一尊年代更加古老的金像,金像塑的是誰大家都不知道,但它肯定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如果帶回去,在國際考古界的轟動不會亞於樓蘭古國的發現。當時他們懷疑這個金像就是傳說中那個能夠攝人心魄的圩彌國金像,並且大家都想起了那個傳說。可是作為考古學者,他們是不會相信這些傳說的。可從當地僱用的幾個司機卻擔心會招來厄運。然而,丁教授和幾個考古隊員堅持要將金像帶走,司機只得同意,畢竟那只是個傳說。十幾個人合力才把金像運到一輛越野車上放好,然後有幾個人回寺廟搬運其他東西,正在這時寺廟突然倒塌。等把他們搶救出來,他們已窒息死亡。死了三個大學考古隊員和三個專業司機。看著這些屍體,大家不禁想起了那個古老傳說。會不會是傳說的應驗所到,誰也吃不準。但丁教授堅持是一場意外事故,不應該和傳說聯繫起來。雖然大家當時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但對金像的畏懼還是印在了人們的心頭。當時有人說把屍體留下算了,丁教授噙著眼淚說:「他們都很年輕,我不能把他們留在大漠裡,我要帶他們回去!」大家聽了都很感動;因為他的言辭情真意切。
塔克拉瑪幹沙漠無限的沙丘上,一個由5輛車組成的考古隊正在艱難地行進著。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才盆地中心,是僅次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第二大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塔克拉瑪幹」維語意為「進去出不來」,又被稱為「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非常美麗,可美麗源於無盡的沙丘,危險也同樣深藏其中。從烏魯木齊出發,經咯什、阿克蘇、阿瓦提,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然後走麥蓋提、皮山、和田、民豐、庫爾勒、博斯騰湖、吐魯番,最後回到烏魯木齊,這是一條精心設計的穿越塔克拉瑪幹的路線。考古隊為進入沙漠做了充分的準備,GPS定位系統,4700排量的四驅越野車,食品和藥品,可以說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準備了。但真正進入塔克拉瑪幹以後,事情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大海相比,是另一種浩瀚。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現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無邊無際的沙丘變幻莫測,能在縹緲間產生一種震懾人心的奇異力量,令人見而生畏。
考古隊員們美好的幻想著:金像的發現可能會轟動考古界,為沙漠考古添上濃重一筆。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揮之不去的古老傳說的厄運,從這一刻起在他們身上再一次應驗了……
眼下,返程的考古隊員還有七人:丁教授和兩名大學研究員邢明和江洋;當地文物站龔劍和趙軍;兩名專職司機林凡和王松。還有五輛車:四輛越野車和一輛卡車。龔劍是領隊和嚮導,開一輛4700排量的四驅越野車在前開路;江洋開載金像那輛越野車,由丁教授和邢明押車居二;趙軍居三,林凡居四,王松駕卡車收尾。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