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關於貼春聯的作文
2024-02-12 12:44:15 2
一年一年開心過,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一家和和睦睦,願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願望全能得到實現!新春快樂!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貼春聯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貼春聯作文(一)
「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一大早,我和爺爺打好了糨糊、備齊了用具,開始貼春聯。
爺爺說:「春聯內容講究上下聯對仗,橫批與上下聯的內容要密切相關。兩聯張貼的左右位置不能錯位,上下位置也要對齊,否則不但影響外觀,還會鬧出許多笑話。」看來,寫春聯、貼春聯可不簡單呢。
我們先選擇了單元門上的春聯,上聯是「財源滾滾隨春到」,下聯是「喜氣洋洋伴福來」,橫批是「財源廣進」。爺爺說這副春聯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民過上了小康生活後的美好心情。大門中間,我選擇了色彩鮮豔的門神,左側是手握寶劍的「尉遲恭」,右側是揮舞大刀的「秦叔寶」,這兩個門神橫眉怒目,看起來十分威武。爺爺說,這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兩位除暴安良、驅鬼祛邪的武將。新春到來時貼在門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貼完了單元門上的春聯,我們又把上下聯為「出門大吉行鴻運,進宅平安照福星」和橫批「迎春接福」的春聯貼在了住室門上。住室門中間我貼了一個倒著的「福」字,爺爺問我福字為什麼倒著貼?我說:「『倒』是『到』的諧音,『福』倒了寓意是『福』到了。」爺爺點頭笑了,還誇我愛動腦筋。
貼春聯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春聯不僅營造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它還包括很深的含義,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現在變成了反映時代潮流,體現民情、民意的現代文化。我為春聯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感嘆!
貼春聯作文(二)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