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經典歷史故事,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精選
2023-04-01 10:50:05 4
我國關於經典歷史故事有很多,如曾子殺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田忌賽馬、濫竽充數、桃園結義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歷史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是出自書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上的一個關於教育小朋友誠實的故事。這個中國歷史故事講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當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說到只不過是開玩笑的話。曾子卻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你這次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會再不信任你。說完這句話,曾子就把豬殺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2、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這一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當年屯兵新野的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先前共三次拜訪,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後來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經典故事,也是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由來。三顧茅廬的經典歷史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面對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氣和的去交談。
3、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經典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歷史故事之一。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該三國故事告訴我們要打有把握的仗,必然要事前做好準備工作,要善於利用各種條件,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4、田忌賽馬
《田忌賽馬》這個寓言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中國歷史人物故事,而後演化成為一個成語。戰國時期,齊威王常常與齊國將軍田忌賽馬,各自選出三匹馬,分上中下三個等級進行賽跑。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給齊威王。田忌十分鬱悶,他把賽馬失敗引起的不快告訴了孫臏。好友孫臏就給他出了一個計謀,讓田忌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結果在第一場大敗之後就連勝兩場。馬還是同樣的馬,只是調換了出場順序,就能轉敗為勝。之後田忌和齊威王講述了事情的經過,而孫臏獲得了齊威王的賞識。
5、濫竽充數
《濫竽充數》這個經典歷史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曾入選小學語文課本,講述的是古代齊國有一位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的樂隊裡充數,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湣王當了國君,喜歡聽人獨奏,南郭先生一聽立馬就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該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沒真本事的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6、桃園結義
中國著名經典歷史故事《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也是大家膾炙人口的一個歷史故事。它講述了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在桃園舉酒結義,焚香禮拜,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7、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這個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個中國歷史故事,講述了,梁山好漢武松回家探望兄長,途經景陽岡,不聽酒家勸告,乘著酒興單身上山,看了廟門上的告示,才知真的有虎,他稍為猶豫了一下,還是硬著頭皮上了崗子。由於酒力發作,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剛要入睡,就見一猛虎撲了過來。幾經搏鬥,老虎威風漸減,後被武松亂拳打死。經此一事,武松威名大震。
8、東施效顰
《東施效顰》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既是寓言故事,又是成語故事,早出自《莊子·天運》。這個歷史小故事,講述的是長得很醜的東施效仿美女西施,學著西施皺眉的姿態,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這個歷史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9、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是一個漢語成語,早出自西漢時期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個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他以柴草臥鋪,並在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後經過長期準備,終於打敗了吳國。該成語後來用於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鑿壁借光
歷史故事有哪些?《鑿壁偷光》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經典歷史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少年匡衡,他家雖世代務農,但他自己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由於白天要幹活,只有晚上有時間看出,而家貧買不起點燈的油,於是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為了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