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宇宙起源

2023-04-01 11:05:49

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宇宙起源

模型2

穩態理論

模型1

大爆炸理論

形成

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

爆炸特點

溫度極高,密度極大。

爆炸反應原理

量子物理

目錄

1研究經歷

2相關理論

3相關說法

4最新理論

5膜宇宙學

6理論質疑

摺疊編輯本段研究經歷

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理論

摺疊爆炸

現代宇宙系當中最有影響的

大爆炸宇宙學圖解

大爆炸宇宙學圖解

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裡,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都卜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

WMAP拍攝到大爆炸發生後宇宙微波背景的影像

WMAP拍攝到大爆炸發生後宇宙微波背景的影像

,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為3K。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

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於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範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正比關係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準--年。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範圍,時間沒有衡量標準。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範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並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

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哈勃定律只是說明了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距離呈正比關係。但他沒能發現很重要的另一點--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質量也呈正比關係。

宇宙中星系間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光線傳播因空間物質的吸收、阻擋會逐漸減弱,那些運動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質量越大的星系。質量大,能量輻射就強,因此我們觀察到的紅移量極大的星系,當然是質量極大的星系。這就是被稱作"類星體"的遙遠星系因質量巨大而紅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質量小、能量輻射弱的星系(除極少數距銀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系外)則很難觀察到,大小恆星都能看到,所以恆星的紅移紫移數量大致相等。

導致星系紅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質結構都是在一定範圍內圍繞一個中心按圓形軌跡運動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從一個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狀的直線運動。因此,從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範圍很窄,數量極少,只能是與銀河系同一方向運動的,前方比銀河系小的星系;後方比銀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將來研製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觀測儀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出現不平衡時,局部物質結構會不斷發生膨脹和收縮變化,但宇宙整體結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會改變。僅憑從地球角度觀測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見星系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變化,不能說明宇宙整體是在膨脹或收縮。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斷此漲彼消的潮汐現象並不說明海水總量是在增加或減少一樣。

1994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弗裡德曼等人,用估計宇宙膨脹速率的辦法計算宇宙年齡時,得出一個80~120億年的年齡計算值。然而根據對恆星光譜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年齡為140~160億年。恆星的年齡倒比宇宙的年齡大。

1964年,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是因為布滿宇宙空間的各種物質相互之間能量傳遞產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質輻射是時刻存在的,3K或5K的溫度值也只是人類根據自己判斷設計的一種衡量標準。這種能量輻射現象只能說明宇宙中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

至於大爆炸宇宙論中的氦豐度問題,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僅次於氫元素的數量極豐富的原子結構,它在空間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樣都屬於物質結構分布規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現象。在宇宙大尺度範圍中,不僅氦元素的豐度相似,其餘的氫、氧……元素的豐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種元素是隨不同的溫度、環境而不斷互相變換的,並不是始終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和氦豐度與宇宙的起源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聯繫。

大爆炸宇宙論面臨的難題還有,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布到均勻分布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當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所有星系行星會疏離,分子分解至夸克,而至更小。整個宇宙繼續膨脹,變成死寂狀態。這項預測是根據數百個A1超新星的亮度作出的。

根據天文觀測資料和物理理論描述宇宙的具體形態,星系的形態特徵對研究宇宙結構至關重要,從星系的運動規律可以推斷整個宇宙的結構形態。而星系共有的圓形旋渦結構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影,那些橢圓、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態只是因為星系年齡和觀測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視覺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種螺旋現象對於認識宇宙形態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大至旋渦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這種螺旋線中產生。大自然並不認可筆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質的基本結構都是曲線運動方式的圓環形狀。從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團、超星系團無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個大旋渦。因此,確立一個"螺旋運動形態宇宙模型",比那種作為所有物質總和的"宇宙"卻脫離曲線運動模式而獨闢蹊徑,以直線運動方式從一個中心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體現真實的宇宙結構形。

還有一點,大爆炸是循環的,有科學家聲稱:宇宙將變成一個高密度、小體積的球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後,將再次發生大爆炸。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宇宙的能量並沒有消亡。但是,卻沒有人能解釋,大爆炸每次循環時間、空間、分子結構等等,都是像上次一樣(幾千幾百億年以後,又有太陽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國,又有你),還是重新排列(光憑空可以彎曲) 。

摺疊穩態理論

宇宙起源的問題有點像這個古老的問題: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換句話說,就是何物創生宇宙,又是何物創生該物呢?也許宇宙,或者創生它的東西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並不需要被創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學家們還一直試圖迴避這樣的問題,覺得它們與其說是屬於科學,不如說是屬於形上學或宗教的問題,然而,人們在過去幾年發現,科學定律甚至在宇宙的開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種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並由科學定律所完全確定。

關於宇宙是否並如何啟始的爭論貫穿了整個記載的歷史。基本上存在兩個思想學派。許多早期的傳統,以及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認為宇宙是相當近的過去創生的。(十七世紀時鄔謝爾主教算出宇宙誕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這個數目是由把在舊約聖經中人物的年齡加起來而得到的。)承認人類在文化和技術上的明顯進化,是近代出現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個事實。我們記得那種業績的首創者或者這種技術的發展者。可以如此這般地進行論證,即我們不可能存在了那許久;因為否則的話,聖經的創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結束相差不多,而這似乎正是現代人類首次出現的時候。

另一方面,還有諸如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的一些人,他們不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他們覺得這意味著神意的幹涉。他們寧願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並將繼續存在無限久。某種不朽的東西比某種必須被創生的東西更加完美。他們對上述有關人類進步的詰難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災難重複地使人類回到起始狀態。

摺疊理論比較

兩種學派都認為,宇宙在根本上隨時間不變。由於人類生命--整個有記載的歷史是如此之短暫,宇宙在此期間從未顯著地改變過。在一個穩定不變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經存在了無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過去誕生的問題,實在是一種形上學或宗教的問題:任何一種理論都對此作解釋。1781年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寫了一部裡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他在這部著作中得出結論,存在同樣有效的論證分別用以支持宇宙有一個開端或者宇宙沒有開端的信仰。正如他的書名所提示的,他是簡單地基於推理得出結論,換句話說,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觀測。畢竟也是,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有什麼可供觀測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紀,證據開始逐漸積累起來,它表明地球系及宇宙是其他部分事實上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地學家們意識到巖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費幾億甚至幾十億年的時間。這比創生論者計算的地球年齡長得太多了。由德國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提出的所謂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宇宙中的無序度的總量(它是由稱為熵的量所測量的)總是隨時間而增加,正如有關人類進步的論證,它暗示只能運行了有限的時間,否則的話。

穩恆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難是,根據牛頓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顆恆星必須相互吸引。如

牛頓

牛頓

果是這樣的話,它們怎麼能維持相互間恆定距離,並且靜止地停在那裡呢?

牛頓曉得這個問題。在一封致當時一位主要哲學家裡查德·本特裡的信中,他同意這樣的觀點,即有限的一群恆星不可能靜止不動,它們全部會落某個中心點。然而,他論斷道,一個無限的恆星集合不會落到一起,由於不存在任何可供它們落去的中心點。這種論證是人們在談論無限系統時會遭遇到的陷阱的一個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將從宇宙的其餘的無限數目的恆星作用到每顆恆星的力加起來,會對恆星是否維持恆常距離給出不同的答案。然後加上在該區域之外大致均勻分布的更多恆星。恆星的有限區域會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頓定律,在該區域外加上更多的恆星不能阻止其坍縮。這樣,一個恆星的無限集合不能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如果它們在某一時刻不在作相對運動,它們之間的吸引力會引起它們開始朝相互方向落去。另一種情形是,它們可能正在相互離開,而引力使這種退行速度降低。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說法

摺疊蟲洞噴發

蟲洞噴發說

蟲洞噴發說

蟲洞噴發說認為:我們現在所生存的宇宙起源於一次時空之門的開啟。在許許多多平行宇宙中,有一個極其普通的平行宇宙,在這個宇宙中,質量最大的一個黑洞的不斷地吞噬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它的質量不斷增大,大到其萬有引力可以摧毀一切物質形態,首先將其核心變為能量體,能量逐漸積蓄,最終衝破其外殼,向外釋放能量,形成蟲洞,時空之門打開。當能量釋放完全後,蟲洞停止噴發,時空之門關閉。而噴出來的高能粒子,經過漫長的演變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生存的宇宙;那個噴發的蟲洞則變為先前那個平行宇宙中的一個普通的天體,這也是我們不能找到宇宙的中心的原因。

摺疊新的懷疑

長期以來,"大爆炸"宇宙誕生理論一直被天文學界普遍認同

"哈勃"太空望遠鏡本次拍攝到了一些宇宙深處的星體,這些星體大概形成於宇宙誕生後的5億年內(約130億年前)。然而,這些星體的數量卻遠遠少於科學家們原來的估計。

哈勃拍攝的這些照片可以說明以下二點:要麼大爆炸發生後恆星物質的形成並沒有科學家們原來設想

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

的那麼積極,這並不符合現階段通行的理論;

由安德魯·邦克博士領導的英國科學家小組在對哈勃拍攝的照片研究後得出了上述令人吃驚的結論。以便於解開上述這些迷惑。

根據許多科學家數十年來一貫支持的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大約誕生於140億年前。按照該理論的解釋,宇宙形成於140億年前一個體積極小且密度極大的物質的爆炸,爆炸發生後噴發出物質微粒和能量,也正是從那時起才開始產生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在大爆炸發生前,既沒有物質,也沒有能量,當然也沒有生命。

摺疊太陽系形成

太陽系是由受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組成的系統,其最大範圍可延伸到約1光年以外。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有:太陽(恆星)、八大行星(包括地球)、無數小行星、眾多衛星(包括月亮),還有彗星、流星體以及大量塵埃物質和稀薄的氣態物質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其它天體的質量總和不到太陽系的0.2%。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的引力控制著整個太陽系,使其它天體繞太陽公轉,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金星例外)。宇宙有起源也會有消亡,科學家預計,若干億年後,宇宙會急劇收縮,以至於回到大爆炸以前的相貌。

摺疊編輯本段最新理論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013年7月16日報導,近百年來,標準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源於一次大爆炸而且正在不斷膨脹,這似乎已成了一個根深蒂固、顛撲不破的"真理",他認為,宇宙根本不是在膨脹,粒子質量的不斷增加或可解釋為一些距離地球遙遠的星系似乎離地球越來越遠。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克里斯多福·維特裡克在arXiv上撰文指出,他已經構建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宇宙學框架,在這套框架內,宇宙並非在膨脹,而且,萬事萬物的質量一直在增加。這一理論或許有助於科學家們理解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比如宇宙大爆炸中出現的"奇點"等。

天文學家們通過分析物體的原子釋放或吸收的光來測量物體是在遠離還是接近地球,這些光會以獨特的顏色或頻率出現。當物體遠離地球時,這些頻率會移向光譜上的紅色(低頻)。上世紀20年代,包括埃德溫·哈勃在內的很多科學家發現,大多數星系都展現出了這樣一種紅移,而且,星系距離地球越遠,紅移越大,據此,他們認為宇宙一定在不斷膨脹。

正如維特裡克所說的那樣,原子釋放出的這種獨特的光也被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尤其是電子的質量所控制。如果某一原子的質量增加,那麼,其釋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也會變得更高。因為能量越高,頻率越大,因此,釋放和吸收頻率將前移到光譜中藍色的部分。相反,如果粒子變得越來越輕,頻率將變成紅移。

因為光速是有限的,當我們看著遙遠的星系時,在時間上,我們是在朝後看。如果所有的質量一直在增加,那麼。因此,紅移將使星系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即使它們並非如此。

維特裡克認為,在名為暴脹的短期之內,宇宙仍然在快速膨脹,在暴脹之前,宇宙大爆炸不再包含有一個宇宙密度無限大的"奇點"時刻。

這一想法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它也有一個大問題:它無法被檢驗。地球上萬事萬物的質量最終都是相對於國際千克容器這一千克標準得出的數值。如果包括國際千克容器在內的萬事萬物的質量一直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加,那麼,我們就找不到檢驗辦法了。

而對維特裡克來說,缺乏實驗測試並非大事,新模型的主要優勢在於摒棄了困擾物理學界的宇宙大爆炸奇點。

儘管該文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但有些《自然》雜誌的評審專家認為,這一想法值得深究。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天文學家趙洪生(音譯)表示:"我認為探究另一種解釋是一件趣事。維特裡克的解釋似乎很嚴謹,值得推敲。"

也有科學家表示,最新解釋或許可以幫助天文學家們避免落入單一思維的窠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宇宙學家阿瓊·貝雷拉表示:"現在,天文學家們在追尋一個以暴脹和大爆炸為中心的標準模型。在一切蓋棺論定前,看看是否還存在另外一種解釋至關重要。"

摺疊編輯本段膜宇宙學

標準的宇宙大爆炸模型顯示,宇宙爆發自一個密度無窮大的奇點。但是不了解是什麼觸發了這場爆發:已知的物理定律不能適用。

同時科學家很難解釋如此激烈的大爆炸留下的宇宙何以擁有一個幾乎完全均勻的溫度,這是因為自從宇宙誕生以來似乎沒有足夠的時間達到溫度平衡。

對於大部分宇宙學家而言,有關一致性最合理的解釋是,在宇宙形成後不久,一些未知的能量形式使年輕的宇宙以超過光的速度膨脹。在這個模型中,三維宇宙是一張膜,漂浮在具有四個空間維度的"體宇宙"之上。

如果體宇宙包含有其自身的四維恆星,那麼其中的一些恆星會塌縮,最終形成四維黑洞。這些四維恆星會像超新星一樣爆發,而它們的內層則塌縮為一個黑洞。

在宇宙中,一個黑洞被一個名為視界的球面聯繫起來。鑑於普通的三維空間需要一個兩維的物體(一個表面)來創建一個黑洞內部的邊界,那麼在體宇宙中,四維黑洞的視界應該是一個三維物體-- 一種被稱為超球面的形狀。三維宇宙可能就是這樣一個膜,而膜的生長被認為是宇宙的膨脹。

由於四維體宇宙可能在過去已經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因此它有足夠的機會使不同區域的四維體宇宙達到一種平衡,膜宇宙學是一個物理學上超弦理論和M理論的分支,專門研究宇宙膜,該理論認為宇宙其實是鑲在一些更高維度的膜上。該學科同時研究那些更高維度的膜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的宇宙。

摺疊編輯本段理論質疑

2014年6月27日,在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學家們在對"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屬性進行研究,並將其與最 近關於宇宙大爆炸後的另一理論相結合,最後得出"宇宙是不存在的"這一震驚世界的理論。只是還有許多新的物理學現象無法用這一理論進行解答,眼下科學家們對宇宙的探索仍在繼續進行中。

在物理學研究中,對"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一直是整個宇宙研究的重中之重,由於它被認為是賦予宇宙質量的粒子,並且這一微小讓人費解的宇宙顆粒與現有科學理論互不相容。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為"上帝粒子",意為取代上帝創世的粒子。近些年對其相關研究顯示,"宇宙在'大爆炸'結束後只出現了瞬間就消失了",這一發現讓所有科學家為之一振並感覺難以接受。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就將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危險。

科學家們將這一理論與先前另一個預測宇宙膨脹的同樣富有爭議的理論相結合,最後得出宇宙在大爆炸後的零點幾秒立刻發生了大收縮的理論。這也就是說宇宙是不存在的,人類也是不存在的,這顯然是違反科學性的。不過,這一理論無法解釋許多新的物理現象,科學家們認為可能是在研究過程中忽略了一些東西,抑或是還有未被發現的物理粒子的存在。[1]

摺疊附件

《宇宙沒有起源》

弈之

一直以來,人類因為自己有起源,便認為宇宙也應該有起源。殊不知因為宇宙是"時間無盡永前、空間無界永在、質量無限永有"的存在。它永生不滅,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人類所以有起源問題,這是由於人類:"歷時有盡,佔空有界,擁物有量"的一種宇宙暫態物,只是宇宙的一部份。宇宙的每一部份都有起源問題,唯獨宇宙整體沒有!就是說:宇宙整體無限,各局部有限;宇宙各部生又滅,宇宙本體沒始終。

一方面"三永三無活宇宙"是公理。它的證明一方面可用"否證法":在人類找到"時間盡頭、空間界面、物質總量"之前,這公理就是對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只有在三永三無的前提下宇宙萬事萬物才能夠生生滅滅永恆演變"的推導結論中反過來證明"三永三無活宇宙"的公理是對的。事實上由"三永三無活宇宙"這個前提公理可以推導出:"趨均造物動恆常"這一宇宙總命題;繼而可以推導出:"層層事物相生滅"這一宇宙總變律;還可進一步推導出:"部份匆匆整體長"這一總推論。本文後面附有"宇宙恆理"及由此概括出來的"宇宙物演化總律"即《宇宙之道》及所轄《宇宙三定律》。具體推導過程另文論述。

下面僅從運動成因角度舉例說明這"三永三無活宇宙"的正確性。關於萬有引力的成因,在宏觀領域流行牛頓的定理:"萬有引力是由於物件具有質量而在物件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就是說:"有質量就有引力,引力產生運動"就是說:如果兩個有質量的物件靜靜地懸浮在空中,他們將會自動地吸引到一起!就是說只要有兩個有質量的物件就可以自動地產生相對靠近運動!就如磁鐵兩極相吸一般。我們的火箭和衛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造出來並成功發射的,看來這應該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不能再有異議的了!但是您有沒有設想過:假如地球和太陽真的都不自轉也不公轉地懸浮在空中時,他們是不是真的就馬上會自動地吸碰到一起呢?或者說質量相比太陽小得可憐的地球就會被太陽吸引而自動地向太陽撞去呢?就像磁鐵吸鐵粒一樣!但有誰能做這個實驗呢?而所有的實驗都是在地球上做的,或是在地球的引力場內做的,能全信嗎?另一方面,"宇宙大爆炸論"又設想說:"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質量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就是說無界的空間中曾經只在一點上聚集了無窮的質量,其他無邊的地方都空空如也!原來是一點運動都沒有的,運動是瞬間大爆炸後突然出世的。一個說:靜靜的兩個物件產生了運動;另一個說:靜靜的一點有巨大質量之物件爆炸後產生了運動。那究竟誰對呢?綜上所述,無論如何,兩者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就是運動都產生在質量分布極端集中不均勻時。不管質量是集中在兩點上或者是一點上!總之都是完全包含在宇宙恆理總命題之中的。包含在"物布時空永不均;不均生運動;運動變物態"所表達的理念之中的。如果作如下的表述:質量在時空中的分布是永不均勻的,致使任何物件都會由於趨均而在無限的時空中永恆地作勻速直線運動。宇宙中任何兩個運動著的物件相互接近時,都會由於各自動場的碰撞接觸而變速後產生旋渦式相對勻速運動。這種旋渦式運動使得兩物總要互相吸引。這種互相吸引之力,我們稱它為萬有引力。所以"萬有引力"也叫"動生引力"。如果又作如下的表述:《宇宙局部大爆炸論》:大約在150億年前,人類到目前為止所認識的這部分宇宙,在某局部的趨均運動必致其與周圍產生更大不均的規律作用下,使大部份質量都高度地密集於某局部,產生了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而在無限時空中這樣的質量密集局部應該有無數多個!那麼便符合於了!

附:《宇宙恆理》

總公理:(三永三無,活宇宙)

時無盡,空無界,物無量; 時永前,空永在,物永有。

總命題:(趨均造物,動恆常)

物布時空永不均。趨均生運動,運動變物態。

總變律:(層層事物,相生滅)

不均控運動,運動改不均;嵌套中循環,事物化無盡!

總推論:(部份匆匆,整體長)

沒有兩物件,時位態全同;部份生又滅,整體沒始終。

即:

物在某一量比下的不均勻分布,使物的各部份產生相對運動;

而此相對運動,又導致物產生新的另一量比下的不均勻分布。

如此循環往復,嵌嵌套套;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無窮無盡!

"物無量"是物質"總質量無限大"的意思,不是說物質沒有質量。

"物永有"是質量"永遠充滿空間"的意思,不是說具體物件不滅。

同类文章
 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解密十大月球未解之謎

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解密十大月球未解之謎

月球,地球的鄰居,它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雖然我們每每在夜晚抬首時,可以看到月球的存在,但人類其實以月球真的很不了解。我們曾經寫過無數有關月球的詩詞,我們借月亮來抒發內心的感情,但我們卻很少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月亮,比如我們有誰去主動的了解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嗎?如果還不夠了解的話,今天就隨著小編一
 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

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

天文學家最近在一個有90億歲的星系中央發現一個超巨型黑洞,但黑洞比現時已知理論所容許的大近30倍,完全超乎想像,連天文學家都嚇得目瞪口呆。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美國太空總署在2011年以史匹哲望遠鏡,在20億光年外發現星系 SAGE0536AGN,英國基爾大學和中央蘭開夏大學利用南非大望遠鏡
 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

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製片地區中國類型紀錄片 片長46分鐘對白語言英語目錄1影片信息2影片簡介摺疊編輯本段影片信息電影名稱:國家地理: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電影類型:紀錄片影片時長:46分鐘影片語系:英語影片字幕:繁中字幕摺疊編輯本段影片簡介鑽石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物質,千百年來鑽石一

地球上的水用完了怎麼辦?可以去別的星球拿

地球上的水並不是無窮無盡的,雖然地球上的水含量很高,但如果有一天淡水資源枯竭了怎麼辦?有人說有海水呀,海水轉化成淡水當然是可以的,小編這裡說的地球水用完是理論上的哈。要是真有那麼一天的話,人類會不會滅亡?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地球上的水用完了,我們可以到別的星球去拿,或者是移民到別的星球去。真的有這種星
 「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

「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

在超人漫畫的故事裡,超人因為故鄉氪星發生爆炸毀滅,所以來到地球,不過這個虛構的漫畫情節,最近有突破性發展,因為有天文學家真的發現了氪星的太陽,不但距離地球夠近,這顆母恆星壽命也比太陽系長,有機會發展出像超人這樣高等文明生物。「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Neil de

科技之謎:為什麼時光不能倒流?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將回到曾經……可是這只是『如果』,關於時間的研究,人類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可以關於時光倒流一說,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現在科學界主流的認識是,時光是不能倒流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NASA取消2016年火星探測計劃

最近美國SpaceX公司做了一件讓科學界欣喜若狂的事情,他們成功發射並回收」獵鷹九號「火箭推進器,但是好景不長僅在一天之後,美國NASA就突然宣布: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上其中一個主要科學原件出了問題,取消原定2016年3月發射該探測器到火星的計劃,這個一項決定對美國的外太空計劃是一個空
 十大奢華科技產品 土豪的專屬

十大奢華科技產品 土豪的專屬

科技便民,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社會生活因為科技而越來越便利,但是有些科技並沒有普及到千家萬戶,為什麼呢?因為成本高,價錢高。今天51區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那些奢華的科技新產品,跟小編一塊兒去膜拜一下吧!十大奢華科技產品:Krell Illusion II功放Krell此前推出的Illusion 功放
 「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

「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

9月27日最新消息,世界最大望遠鏡FAST已經竣工,其500米的口徑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麼這款被外界稱之為天眼的望遠鏡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如果「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呢?在了解這件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眼」FAST的相關功能吧。在FAST建成以前,世上已存的最大射電望遠
 最新VR虛擬實境科技 讓你一邊飛行一邊健身

最新VR虛擬實境科技 讓你一邊飛行一邊健身

德國初創公司ICAROS GmbH開發出一種結合虛擬與現實的健身器材,可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讓使用者一邊健身,同時一邊體驗飛行的快感。這種ICAROS健身器材包含機器本身、控制器和VR眼鏡三項,可藉由VR遊戲來訓練使用者的肌肉。當使用者透過飛行模擬遊戲在享受飛行的同時,此機器可以上下前後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