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死亡的矛盾邏輯!
2023-03-31 13:46:43 4
汪建平:每日一文:《感性理論的闡釋與補充》(18)
《死亡的意義》
世界上最不合理的東西是死亡,當死亡來臨時,世界的邏輯就停止了。因為死亡是令人費解的,死亡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思維陷阱。我們根本找不到任何出路。死亡成為終極存在。為什麼會有死亡?這個問題不是為什麼人會死,而是為什麼會有死亡的概念。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的本質是什麼,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既不是損失,也不是毀滅。人們認為死亡是事物最正常的變化,但為什麼它是人類最大的事件,它的重要性完全超過了一切存在人死了,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人類的生命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們的意識中,死亡不僅是最徹底的毀滅,也是人類最大的痛苦、最大的悲哀和最不可接受的終結。最根本的矛盾是我們註定要死於出生。人們的生活就是準備和等待死亡。我們生來就要承受最大的痛苦和毀滅。人們怎麼能接受這樣的邏輯呢?
人將會死亡,並且可以立即發生,這絕不是可以忽略的事情。死亡的威脅和恐懼近在咫尺。人們能冷靜嗎?人們無法面對死亡的結果。無論你在哪裡,你都無法理解死亡。沒有人能找到一個願意接受死亡的理由,每個人都在無助地死去。最大的問題是,那些尚未死亡但將會死亡的人怎麼辦?此時我們的心理是什麼?我們死前處於什麼狀態?不難想像,更敏感的人,思考和感覺良好的人,向前看和回顧的人,遭受損失和獲得的人,為錢而苦惱的人,多才多藝的人,富有和有權力的人,充滿幸福的人...那些認真生活、珍惜生命並有強烈責任感的人,他們越有死亡意識的憂慮和壓迫。誰不怕死?死亡不是用來忍受的,而是用來恐懼的。死亡的真正含義是讓人恐懼。
知覺理論同時質疑生與死的概念。死亡存在嗎?死亡不是人類的一種主觀理解嗎?死亡的意義不是人為創造的嗎?對死亡的恐懼難道不是人類的一種積極行為嗎?正如人們誤解了生命的本質一樣,人們也誤解了死亡。換句話說,就像創造生命的概念一樣,人們也創造死亡的概念。生與死都是精神意識的主觀產物。人類在生與死之間困惑,永遠不會有和平。
的知覺理論認為,生存和死亡只是知覺的過程和知覺的正常規律,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知覺現象,在運動過程中沒有我們強加給它們的生存概念和死亡後果。換句話說,根本沒有生或死的概念,更不用說對運氣或死亡的恐懼了。生物趨向於生存和避免死亡,這是知覺的需要,即知覺運動的各方都在保持知覺運動的穩定性,避免知覺的紊亂。知覺的痛苦是為了保證知覺在一定範圍內進行,知覺運動的有效運作是一種主動、有序和連續的狀態,知覺身體的知覺是愉快的知覺。不良知覺反映,即疼痛和死亡,是對良好知覺的保護,以確保正在進行的知覺運動處於良好狀態。這是我們的存在和事物的真理,我們對存在和死亡的事物的存在的主觀解釋必然會陷入許多不合理的矛盾之中。
知覺理論指出,人類創造的生死觀是有害的。除了讓生活變得更空虛、更緊張、更痛苦和更恐懼之外,這些人為創造的概念沒有太多好處,但弊大於利。最重要的是,它們不符合存在的本質和人類的要求。它們違背了基本的生存法則,最終會被人類拋棄。
目前,人們沒有意識到生死不存在的意義。這不是感性理論創造的觀點,但存在本身不應該這樣解釋這意味著我們顛倒了快樂的存在,把快樂的生活當成痛苦的經歷。用通俗的話來說,生與死的現象是一個愉快的感知過程,但我們用主觀的想法使它成為痛苦的來源。如果不是用感知重新認識存在,人類可能永遠不會了解自己。(下)
注:本文摘自:京東和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