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效應是什麼?小心孩子的「得寸進尺」(家長必看)
2024-06-25 17:18:48 1
扇貝效應最先發現於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白鼠實驗」,每隔20秒對老鼠進行一次強化,白鼠的行為趨勢曲線呈現扇貝式的形狀,也就是說獎勵機制能讓小孩的積極性會瞬間達到峰值,但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有規律的獎勵後,如果突然撤銷這個獎勵機制,小孩可能會劇烈的抗議,下面就跟著探秘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扇貝效應是什麼?
假如在工作中,老闆為了員工能夠更加積極的完成工作,設立了獎勵機制,只要達到了績效就能拿到獎勵,那麼員工的積極性會瞬間達到峰值,在經過長時間的有規律的獎勵後,如果突然撤銷這個獎勵機制,員工可能會抗議到罷工,這就是典型的扇貝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用白老鼠做過相關實驗,每隔20秒就會對老鼠進行一次強化,在強化後老鼠的反應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但是在下一次強化到來之前,反應率又會達到最高峰,而白鼠的行為趨勢曲線呈現扇貝式的形狀,所以才被叫做扇貝效應。
扇貝效應中的「得寸進尺」
家長為了孩子能夠養成幫忙做家務的好習慣,會告訴孩子,洗完碗能得到多少錢,孩子就會每天主動的開始洗碗,但是突然有一天家長忘了給錢,小孩可能就不洗了,那不是就完全違背了家長最初的意思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為了讓孩子學習好的習慣,而暫時的運用一些獎勵機制,來培養孩子,但是一味的運用固定間隔的獎勵機制,會導致孩子沒有獎勵就不做事,這顯然與初衷相違背。
如何應對扇貝效應?
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固定的獎勵間隔,就是通過不確定的獎勵時間,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比如在經過之前的一段固定時間的獎勵後,突然有一天,家長告訴孩子,為了讓你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會在這段時間裡對你進行觀察,要是做的好,我就會給你獎勵,但不是每次都有。
那麼孩子一定會時刻保持良好的習慣,因為他知道說不定那天就會得到獎勵,就不會因為,你沒有按時的給他獎勵,而罷工了。再過一段時間,他就能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持續的保持好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