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思
2024-05-20 22:49:06 1
學與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
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這裡所說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成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群書,讀破萬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可見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於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恆。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學習還要持之以恆,要「戒怠荒,戒無恆,戒躁急,戒泛雜」,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學習本身並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繫。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餚,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著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於思考是多麼重要!
要善於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覆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願我們大家都能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學知識之顛。
像筆一樣的思考
時針指向十一點,長明了六小時的檯燈、用來放鬆但卻聽爛了的音樂、右手邊積疊成山的書、還有千篇一律的「作業本」三個大字,隨意組合成最完美的催魂冥曲。不管朝哪個方向看,不論看到什麼,你都能發十分鐘的呆。一切都是那麼虛幻卻難以掙脫,唯一實在的便是這支有著細弱身軀的筆,拖著身子不斷地在衝刺,不斷刺破虛幻,在慘色又泛黃的燈光下它屹立不倒,儘管它一直沉默著。
人在努力之前需要鼓勵與休息。我們好象在進行一次賽跑,我們以為考試結束後會有一個小小的停靠點,然而迎來的卻是家長的質問和同學們可愛又可怕的眼神。於是乎停靠點變成了又一起點。我們似乎沒有休息,賽跑無限制延長。我們年輕,樂於去拼搏,樂於去追趕差距,樂於在這場賽跑中拼盡全力。但鷹擊長空直撲空,利劍急刺出偏鋒,就算滿載者也得不到真正的慰藉。所有人在奮鬥以後不論成敗,總都希望使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但「努力啊」「保持住啊」「怎麼會這麼差」之類的言語似重錘一樣錘打我們的利劍性格,卻錯誤地敲在了劍鋒上,利劍也難免鈍吧!
家長會上,「你兒子不錯呢,660,我家的只有610。」其實不用比,再多能多到哪裡去,同樣的努力和批髮根本不能用數字來計量。「有好就壞,要不然就都可以上清華了……」樂得安慰自己,在家提心弔膽的孩子誰去安慰呢?忙忙碌碌的家長從一位老師問向另一位老師,作為一位局外人,我的眼睛麻木了,我在想:會不會有一位家長回到家中就拍拍孩子的肩膀,對他點點頭,對他說同樣是好洋的,不管分數如何。
社會上有太多太多的人反對應試教育,反對功利主義了。但就像獵人只會認準自己的獵物一樣,人們的箭只射向自己所認知的局域。對於這一切,我想筆都不同意,但它最終只能選擇沉默。
鋼筆沉默了,是因為它的深黑色的外殼,它期待著有朝一日脫去外殼,盡情暢舞。
原子筆沉默了,圓形的筆頭註定它必須不停地翻滾,它多想成就方正,闖蕩過後能有片刻停歇。
連鉛筆也沉默了,伴隨著特有的「沙沙」聲,它掃過一片土地,留下灰黑色的印記,但卻抹殺了自己的身體。
握住筆前行,像筆一樣思考。更或許我就是那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