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關於二月二炒豆子作文
2024-06-05 17:21:06 1
摘要: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炒黃豆。雖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是「二月二,龍抬頭,串龍尾,炒黃豆」帶著人們美好願望的習俗卻在民間流傳至今。
第一篇
農曆二月初二,是國人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朝,白居易就以《二月二日》為題作詩記載這一節日了:「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會昂首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因為二月正是春耕春播的季節,人們通過理髮、吃春餅等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壓殺百蟲、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但在我的記憶深處,「二月二」最有趣的風俗,莫不過炒豆豆了。有一個《二月二炒豆豆》的童謠這樣流傳著:「二月二,炒豆豆。家裡來了小舅舅;和白面,捨不得;和黑面,人笑話。宰公雞,叫鳴呢;宰母雞,下蛋呢。炒個豆豆最好呢。」
我的家鄉天水一帶的習俗是農曆二月初二,家家戶戶炒豆子。蠶豆、黃豆、黑豆、豌豆、扁豆,或者玉米、高粱等,好像除了穀子糜子太小之外,都可以拿來一炒。有道是「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每到這個節日,家裡大人會給每個小孩用紅絲線串上一串以蠶豆為主、其他為輔的項鍊掛在脖子上,讓孩子們比誰的項鍊長、花樣多,誰的既好看又好吃。那是一個孩子們沒有零食的年代。平時表現好了,大人給上一分錢,去村裡炒蠶豆的人家就能買到五到七粒又酥又香的蠶豆,也夠解一陣饞了。「二月二」這天能帶著一串長及腳面的豆豆項鍊,自己隨玩隨吃,孩子們甭提多高興了。往往是弟兄姊妹幾個,性子急的一兩天就吃完了,能耐住饞勁的吃一個月還沒吃完。沒豆豆的兄妹,只能在有豆豆的人細嚼慢咽時眼睜睜流口水了。
在我們成長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儘管生活困難,但為了「二月二」這一天,大人們使出渾身解數炒豆豆,以讓孩子們給自己露臉。手頭有兩個錢的,早就買好蠶豆,或加調料煮或用粗砂炒,比的是誰家的脆、酥、香。家裡沒錢的,到山間或河邊掃一些鹹土,曬乾弄淨後抓幾把玉米在鍋上炒。炒完後用篩子篩盡細土,居然是略帶鹹味不磣牙的爆米花。還有的隨手加上些糖精或鹽巴將家裡的麥子和麻籽炒了,說什麼:「麥子炒麻籽,香死腦瓜子。」實在沒有炒的,把麵團發酵至半死半熟的程度,加入豬油、鹽、花椒麵、小茴香面,條件好的還會加入雞蛋一起揉,面發好之後經過揉、搓、擀、切等工序,將其做成圍棋子一般大小的小塊,放入鐵鍋中焙四五十分鐘炒熟。這就是「棋子顆兒」,沒長牙或正在換牙的小孩最喜歡吃。
我們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雖然也有連粗糧洋芋都吃不飽的時候,但我們卻有著無比快樂的童年。那時候土地都是生產隊的,由大人們集體耕種,所以我們沒有勞動的負擔,課餘時間就是變著花樣去玩。「文革」「反潮流」、開門辦學,使大人們對我們上學不寄託任何希望,因此我們沒有從家長和老師那裡得到過任何學習的壓力。「二月二」這一天,就成了我們一年中最快樂的節日。我們的衣兜裡,滿是各種豆豆。上學路上,認識不認識的小同學,我們都樂於抓出一把給他,然後嘗嘗交換來的形狀口味各不相同的百家豆,吃得滿嘴馨香。即使家裡什麼也沒炒的困難同學,也會裝滿小口袋。等到了教室,同學們就擠成一堆一堆的,把各自的豆豆掏出來,在課桌上辦起了豆豆美食展。老師來了,也不急著給我們上課,反而和我們一起品嘗美豆,還有點評。
第二篇
記得小時候過二月二,家家是要炒豆子的,再窮的人家,縱使從別人家借一碗豆子,也是要炒了裝進孩子的兜裡,一顆一顆拈著吃。那天的校園裡,到處都是「嘎巴嘎巴」嚼豆子的聲音,這幾乎充斥了我整個的中小學時代。黃豆、豌豆,蠶豆、扁豆,三稜豆,這些豆子炒熟的味道,現在聳聳鼻子我都能感覺到他們的異同,張三、李四、王五,這些少年時代的同學,很多卻成了依稀的樣子,在人海中縱使迎面走過,如不駐足細瞅,恐怕也要失之交臂。
那時的今天,兜裡都或癟或鼓地裝著炒熟的豆子,那是莫名的歡欣的日子,吃過了炒豆子,天就要慢慢暖和起來,棉服在接踵而來的日子,也要換下來,人都輕快得跟燕子一樣,在學校裡飛出飛進。記得馬營的蠶豆,炒時放了一種細沙,出鍋後很酥脆,而大多人家炒的蠶豆,在嘴裡卻石頭似的,要費很多咬力。黃豆炒熟後與扁豆一樣都是很好嚼的,不費口舌。豌豆如果炒不好,也很硌牙,三稜豆,是帶稜的豆子,第一次吃它,感覺很稀奇。
今天是二月二,城裡不炒豆子,我也很多年不吃炒豆了,想起吃炒豆的往事,心裡就有些惆悵。
第三篇
又到了豆花飄香的日子,想起吃了多年的炒黃豆,具體味道如何,說來聽聽。
超市裡袋裝的炒黃豆,個大飽滿,同時製作原料都有這樣說明:精選大豆、植物油,為什麼不帶製作方法呢?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就是流水線上生產出的食品,吃起來,只有黃豆的味道,但卻沒有黃豆香味,這時常讓我想起高壓鍋裡燉出來的湯,永遠比不過在砂鍋裡用小火慢慢煲出來的湯汁濃,又怎能讓你意猶未盡呢!
大街上小商小販現炒現賣的炒黃豆,製作過程也相當得簡化,在路旁支一口桶狀的鍋,攤主用一把大鏟子向鍋裡投料,隨後合閘,在電機的「嗡嗡」聲中,他不停地拿著鏟子來回翻動,同家裡蓋房子,旁邊支起的攪拌水泥和沙子的程序如出一轍,一會兒的功夫,他就會拉下電閘,炒黃豆出鍋了。這種炒黃豆吃起來,有了黃豆的香味,但等你咽到肚裡,絕不會讓你唇齒留香。
只有我家的炒黃豆,吃起來正宗又地道。二月二的前一天,姥娘就會把一年裡收穫的最好的黃豆泡好、晾透,等到二月二的下午,院子裡飄來別家炒黃豆的香味時,姥娘才開始收拾地鍋,準備柴火,等著前院大嬸送來了熱乎乎的沙土,沙土都是幾家輪流用,這樣既省力又省火。頭上系好圍巾的姥娘負責掌握火候,等到沙土到了一定的溫度,倒入黃豆,大嬸就會用鏟子不停地攪動,來幫忙的鄉親每年都會說一句同樣的話:「大娘,村裡就您炒的黃豆好吃,一樣的炒法,可真是怪了。」私下裡姥娘曾經把秘訣告訴我,其實也沒什麼,就是要掌握好火候才出鍋,這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到黃豆在鍋裡發出「啪啪」的響聲,姥娘就會從灶塘裡把柴火快速地撤出來,鍋底的餘熱炒出黃豆的香味時,它就應該出鍋了。這裡還有最後一道工序,姥娘坐在廚房門口,把濾掉沙土的黃豆,用紗布蘸著熟油,在一個個裂開嘴的黃豆上慢慢地擦上幾個來回,這樣的炒黃豆又乾淨又油亮,香酥可口。
炒黃豆晾透了,姥娘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兩個一模一樣的容器,裝好的黃豆,大小相等、多少一樣,這讓我們兄妹倆年年只有吃炒黃豆的快樂,沒有爭黃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