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蒼涼的道德
2024-05-31 10:47:06 1
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所謂的儒家、法家、道家,淪落千年,是子虛烏有,是浮雲,又或是坐在神馬背上冷觀浮雲而絕塵而去,留下一路的荒謬。
孔老二攜著滿腹的仁義道德,欲教化天下之愚民,不料,卻碰得滿鼻子灰,待到年老色衰才敢見齊魯鄉親,可見其之頑固,大有愚民不化,吾無顏見江東父老之勢,壯哉?悲哉?
當孔老二攜著所謂的儒家思想遊歷的時候,才發現天下原來被道家和法家所瓜分,自知詞窮唯靜待老子老去,乘法家內亂之時,廣教愚民儒家之學說,才有了現在你我所聽所聞之儒學。
儒學流經千年,遇上無神論,出現了破四舊立四新,更悽涼的是,我們大成至聖的先師孔老二,仙遊兩千多年以後也被人抬出來狠狠的侮辱數番,無神論和儒學是宿敵,抑或是矛與盾?
儒學提倡仁義道德,故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欲修其身必先正其行,行欲正必先立其品,立品者必先明德,有德者其身剛正也;無德者無以載物,遑論齊家治國平天下。無神論者,顛覆廣泛意義的仁義道德,撒下一地唯利是圖的陰暗,沉澱數千年之正氣被顛覆完全。復觀匪國一甲子之統治,其不提倡任何精神方面的信仰,儘是利用偽科學蠶食人民悠久的民族信念,其利用強大的宣傳手段,完全顛覆兩千年的民族信仰,不是顛覆,是完全毀滅了民族的信仰,根本就不允許有民族的信仰存在,就算有都只能是忠於萬惡的虛浮。
當一百年前剪掉辮子的人們生活在當下,必定後悔把年幼的小皇帝趕下金鑾,據說那時的人民還受著三座大山的壓迫(哪三座大山究竟是那三座,誰能告訴我),但總有一種「吾活在天子足下,定能受皇天之福蔭」的精神寄託。然當下活在匪國之民,除了每日擔心房子在買菜之餘被拆掉,還要隨時承受著各種各樣的毒品汙染,更不必說那些出門就被飛車搶,工作被疲勞死,甚至是行善被冤屈,無故被請進某機構自殺的種種方謬之事,試問如此國度,焉能有精神之寄託,精神食糧無以附之,何以造就信仰,信仰缺失,道德從何而來,悲乎?哀乎?
當我們讀著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時候,才知道何為數千年文化;當我們無比渴望夢回盛唐的時候,卻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越來越遠;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亦步亦趨的奉迎;當我們欲往桃花源的時候,卻碰到滿路孤骨;文明古國,何以至此?
一直以來都以為我們的國度是禮儀之邦,然而我們的所見所聞卻一次又一次的蹂躪禮儀的傳承,或許我們正等待著傳承的中斷,以實現傳說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又或許這就是深秋散落的滿地蒼涼,卻滋潤著下一輪的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