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約翰·阿塔那索夫發明(30餘噸/170平方米)
2024-06-15 10:07:06 1
計算機是現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計算機的發展也象徵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的出現大家都應該不會陌生,那是個重30餘噸,佔地170平米的龐然大物。這臺計算機的出現改變了一個社會的走向。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嬰兒
作用:進行彈道計算
主要元件:電子管
首次出現:1946年
取 名:埃尼阿克(eniac)
發明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
發明地址:美國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發明人是美國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這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卻是破天荒的。 ENIAC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所以又被稱為電子管計算機,是計算機的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重30餘噸,佔地170平方米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個龐然大物:重30餘噸,佔地約170平方米,肚子裡裝有18000隻電子管。它是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了飛機和火炮,猛烈轟炸對方軍事目標。要想打得準,必須精確計算並繪製出"射擊圖表"。經查表確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彈正中飛行目標。但是,每一個數都要做幾千次的四則運算才能得出來,十幾個人用手搖機械計算機算幾個月,才能完成一份"圖表"。針對這種情況,人們開始研究把電子管作為"電子開關"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許多科學家都參加了實驗和研究,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起名為"埃尼阿克"。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領導,為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研製了一臺用於炮彈彈道軌跡計算的「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簡稱ENIAC)。這臺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佔地面積15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臺計算機的問世,標誌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聲明:《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約翰·阿塔那索夫發明(30餘噸/170平方米)》一文由排行榜123網註冊用戶 長嘯當歌 自主發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可在,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