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民族風情最具代表性(西雙版納竟有這麼多民族)
2023-10-19 19:44:46 5
姚晨在電視劇《都挺好》中
和男友在茶園採茶的情景實在令人嚮往
趁著春暖花開之際
你想不想也踏著清風去採茶?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雲南是茶樹的主要原生地
世界上用於制茶的23屬380種植物
15屬260種分布在雲南
而馳名中外的普洱茶
主產地就在雲南的西雙版納
好山好水出好茶
高山雲霧出名茶
西雙版納不僅好山好水
每一座山頭都生活著一個不一樣的民族
新六大茶山之一的景邁山 柏聯精品酒店提供
布朗、愛伲、拉祜、基諾、傣族……
這些種茶的少數民族
從遙遠的青藏高原翻山越嶺
沿著瀾滄江沿岸安家落戶
繁衍出百般種茶麵孔
一個山頭、一個民族、一個味道
普洱新、古六大茶山示意圖
古六大茶山在瀾滄江以東
新六大茶山在瀾滄江以西
除了景邁屬於普洱市外
其餘的茶山都在西雙版納州
據說景邁之前也屬於西雙版納
後來被當成嫁妝送給普洱的孟連土司
老茶客們耳熟能詳的曼松茶、薄荷塘
彎弓、颳風寨、同慶河、麻黑、落水洞等
都是古六大茶山的代表茶
老班章、老曼峨等屬新六大茶山
除了新、古六大茶山外
瀾滄江上遊的臨滄近年出了些新貴茶山
代表茶有冰島、昔歸、大戶賽、小戶賽等
(近年流行山頭普洱茶 以上代表茶都以寨子來命名)
基諾族是西雙版納獨有的少數名族 李植森 攝
西雙版納有著悠久的種茶史
傳說諸葛亮南徵時
就傳授當地人種茶、吃茶
目前世居版納的13個少數民族
都有種茶、飲茶習俗
尤以布朗、傣、愛伲(人)、基諾、拉祜
五個民族歷史最長
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
幹欄式竹木屋是版納各少數民族的主要居所 鄧正龍 攝
幹欄式建築是版納最常見的民居
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上層住人
有前廊、堂屋、臥室和曬臺
下層用木、竹柱架空
用來關牲畜、堆放柴禾、農具等
整個建築不僅可以防雨、防潮
還可免除野獸侵擾
雨季洪泛期也能安居如常
下面小U就帶你爬山串寨
探究這片令人瘋狂的葉子之前世今生
布朗族
世界上最早的種茶民族
布朗族:最早種植茶、飲用茶的「濮人」後裔
居住地:勐海縣布朗山鄉是最大的聚居地
代表山寨:景邁山芒景寨、巴達山章朗寨、布朗山老曼峨寨
茶俗:吃「酸茶」、「喃咪茶」和飲「青竹茶」
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節慶:祭祀茶祖的山康節(傣歷六月)
布朗族服飾
我要給你們留下牛
怕遭災害死光
我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
你們也會吃光用完
就給你們留下茶樹吧
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你們一定要像愛護眼睛那樣愛護茶樹
——帕哎冷
帕哎冷是布朗族的先祖
也是布朗史詩中記載的傳奇茶祖
他帶領部族將原始森林變成大茶園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
據載商周時已開始在瀾滄江流域種植茶葉
是迄今最早的種茶民族
布朗族的寨子一般都建在半山腰上 李植森 攝
對布朗族而言
茶葉不僅是款待賓客的飲料
也是解決溫飽的菜餚
可以在開水中稍燙片刻蘸喃咪醬吃
也可以醃製成酸茶做開胃菜
日常打獵、耕種、遠行或訪友
他們都要帶上曬乾的「臘」(茶)
遇有誰家送小孩當和尚、升佛爺
或娶媳婦、嫁姑娘時
都會用芭蕉葉包著茶葉當「請柬」
喝茶拉家常的布朗族老奶奶 柯炳鍾 攝
每年四月
瀾滄縣布朗族都會舉辦山康節
這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
全寨的村民敲鑼打鼓來到巖冷山
舉行祭茶祖呼茶魂儀式
向千年古茶樹頂禮膜拜
祈求茶祖保佑人們幸福吉祥
山康節期間載歌載舞的布朗族茶農 柏聯精品酒店提供
在布朗族寨子裡
常可看到男主人在家帶小孩、操持家務
女主人上山採茶或耕種
柯炳鍾 攝
傣族
茶水交融的民族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遊的哀牢人
居住地:海拔較低的壩子以及瀾滄江沿岸
代表茶山:景邁山大寨
茶俗:竹筒烤茶和茶水泡飯
宗教: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節慶:傣歷新年、開門節和關門節
傣族服飾
傣族
不僅有熱情奔放的潑水節
也是個善於種茶、制茶的民族
西雙版納共有30多萬傣族
沿瀾滄江兩岸逐水而居
茶葉傣語叫「臘」
傳說傣族部落王子召籠法為妻子看病時
發現了「臘」及其藥到病除的好處
因而被傣族茶農奉為茶祖
瓦頂高聳的傣族竹樓 陳一年 攝
西雙版納有不少以「臘」命名的地方
如「勐臘」、「南臘」等
「勐」意為「地方、國、地域」
「勐臘」就是「茶國」或「茶之地」
傣族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普洱茶
據貝葉經記載
佛祖曾傳授傣族吃「烤茶」和「茶水泡飯」
在一些傣族村寨
如果一個女孩喜歡一個小夥子
會送一碗茶水泡飯給他吃
景邁山茶農把第一波春茶拿到村裡緬寺去賧佛 柯炳鍾 攝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
每年所採收的第一批春茶
都要拿到村寨裡緬寺進行「賧佛」活動
祈求茶葉豐收、風調雨順
春茶賧佛後
就代表著今年茶季開鑼
基諾族
奉諸葛亮為茶祖的民族
基諾族:1979年認定的民族,西雙版納獨有
居住地:散居於景洪市基諾山四鄰山區
代表茶山:攸樂茶山司土寨
茶俗:涼拌茶、包燒茶和炒老茶
宗教:盛行祖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
節慶:特懋克節、火把節、新米節
基諾族服飾 陳海汶 攝
「基諾」漢語音譯為「攸樂」
意為「尊崇舅舅的民族」
傳說洪水淹沒大地的時候
女神把兄妹倆放進大鼓裡任其漂流
洪水退去後兄妹倆破鼓而出
建立村寨、繁衍後代成了今天的基諾族
(類似漢族的女媧、伏羲傳說)
基諾族山寨逢年過節都會有大鼓表演 黃焱紅 攝
攸樂山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清代時茶園面積就達到1萬畝
並設置了「攸樂同知」
專門管理茶山茶事
如今攸樂山仍有一片混生林古茶園
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
數百年的茶樹夾雜在高大的樟樹、榕樹間
以茶為生的基諾族是中國最後一個確認的民族 陳海汶 攝
基諾族尊崇諸葛亮為茶祖
自稱當年南徵時因貪睡被「丟落」在這裡
諸葛亮憐憫其荒山野嶺無法生存
於是撒下一把茶籽
基諾族就此以種茶為生
《普洱府志》也有記載
「武侯遍歷六山(六大古茶山)」
從小在茶葉堆裡長大的基諾族小孩 柯炳鍾 攝
司土寨的切木拉
是基諾族祭茶師第二代傳承人
每年都會帶領族人參加各種民族鬥茶賽
基諾族祭茶師第二代傳承人切木拉 柯炳鍾 攝
春茶開採前
他還要主持一年一度的祭茶儀式
在古茶山最古老的茶樹下
用銅紅色的雞、新鮮雞蛋、三包鮮菜
祭祀茶祖
祈求來年茶葉豐收
祭完茶祖後基諾鄉民在茶林中野餐 許雲華 攝
山野茶宴很多與茶有關
包括竹筒茶、涼拌茶、喃咪茶、茶酒等
竹筒烤茶是用新鮮竹筒裝上新茶在火上烤
等到烤熱、烤黃、烤香後
再加入開水煮沸
還有一種傳統的竹筒茶
用山泉水泡生茶
再加入食鹽、辣椒、大蒜及樟腦尖等
提神解渴又可佐餐
竹筒烤茶有種蠻荒叢林的味道 任中豪 攝
基諾族沒有姓
名字代代相接
比如切木拉的父親叫白木切
切木拉兒子叫拉登(與蓋達組織無關)
哈尼族愛伲人
血液裡流淌著茶葉基因
愛伲人:先民為羌族,版納的分支叫愛伲人
居住地:勐海縣格朗和鄉最多
代表茶山:布朗山老班章寨、格朗和鄉帕沙寨、南糯山半坡寨
茶俗:飲土鍋茶和烤茶
宗教: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原始宗教
節慶:紀念祖先的嘎湯帕節(1月)
愛伲人服飾 佐連江 攝
哈尼族起源於古羌人
漢代居住在川西南和滇北
九到十一世紀
其中一個支系愛伲人為躲避戰亂
南遷至普洱、西雙版納
如果說布朗族是最早種茶的民族
愛伲人就是種茶最多的民族
從哀牢山西北的千家寨
到勐海新六大茶山之一的南糯山
有愛伲人的地方就有古茶樹和大茶園
南糯山還有一株800多年的人工栽培茶樹王
身穿節日盛裝的愛伲姑娘 李植森 攝
普洱茶有「班章為王,冰島為後」之說
大名鼎鼎的老班章寨
位於新六大茶山之一的布朗山
這裡平均海拔1,600-1,800米
有一百多戶人家 4千多畝古茶園
(愛伲村寨達到100戶左右便要分新寨,老班章寨
由帕沙遷出,新班章寨由老班章寨遷出)
曾幾何時(也就是2000年前)
村民要背著茶葉翻山越嶺到外面賣
收購價也僅為8元(人民幣)一公斤
臺灣茶商發現老班章的品質後
茶價從百元一公斤飆升至上萬元一公斤
十年身價百倍
現在買茶和觀光的車輛能把寨子填滿
車輛、行人均需接受檢查
以防有人將老班章村以外的茶葉帶入
冒充該村的古樹茶銷售
老班章都是幾百年的老樹,要爬到樹丫上才能採到 佐連江 攝
老班章號稱普洱茶之王者
用西楚霸王項羽來形容最貼切
剛曬好的頭春毛茶有一股很突出的香氣
泡開後整間房瀰漫著甜香味
茶湯入口後苦味旋即化甘
不吃喝其他東西可以保持數小時
老班章村長楊志學說
以前上山耕種前猛灌幾口老樹茶
可以一天不知渴
要是出外忘記帶水
摘幾片茶葉在嘴裡嚼嚼就可以解渴
正在製作春茶的老班章楊老村長 柯炳鍾 攝
老班章茶最神奇之處還在於「茶氣」
據說飲茶後口腔會形成一種「勁道」
好像有一般熱氣在胸腹中流淌
毛孔也因而豁然開朗
可惜小U感覺不出這道茶氣
(跟上次喝武夷山正巖茶喝不出巖韻一樣)
春季的愛伲山寨家家戶戶都在做茶 鄧正龍 攝
老班章這些古茶樹都是當年布朗族種的
解放後才從相鄰的老曼娥寨子分過來
為了感激布朗族分茶山給他們
以前每逢過節宰牛
班章寨的愛伲人都要送肉給布朗族
愛伲人相信萬物有靈
平時吃飯時都會滴上三滴茶水或酒敬神
「甫瑪突」節是愛伲人祭拜茶樹的節日
拉祜族
獵虎民族的茶葉柔情
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一帶古羌人
居住地:勐海縣、景洪市等地山區、半山區
代表茶山:賀開山邦盆老寨、勐宋山那卡寨
茶俗:炭火烤茶、竹筒茶
宗教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節慶:擴塔節(拉祜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源於青藏高原
自稱「獵虎的民族」
相當長歷史時期內
狩獵是拉祜族男子最主要的工作
明代中後期
從瀾滄、普洱等地遷入的拉祜族開始種茶
歷代拉祜族人對茶園的管理都很粗放
他們不施任何化肥、農藥
也不為增加產量而矮化茶樹或清除雜草
傳說上世紀八十年代
政府號召茶農砍茶樹、矮化茶樹增產量時
拉祜族人卻把茶樹撂了荒
扛著獵槍上山打獵去了
九十年代橡膠價格攀升時
拉祜族也沒有砍了茶樹種橡膠
拉祜族的賀開古茶園是西雙版納保留最完整的一個 柯炳鍾 攝
這種對茶葉種植的放任態度
讓拉祜族成為擁有最多古茶園的民族
在賀開茶山古茶園
現存百年以上古茶樹面積200多公頃
成為雲南乃至全國保存最好
連片面積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
拉祜族平時喜飲喝烤茶
傳說一千多年前的南詔國時期已經流行
與其他民族的喝法不同
他們烤茶、注完開水後
會將燒紅的木炭扔進煮茶罐中
木炭吱吱響 黑褐色的茶湯一直往外冒
曬普洱茶葉的拉祜族男子 柯炳鍾 攝
更特別的是
煮出的第一罐茶主人獨自飲用
第二罐茶才端給客人
被邀請進屋喝茶卻被晾到一邊
小U碰到這種情況時既尷尬又納悶
原來這才是拉祜族的最高待客禮儀
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
表示茶中無毒 請客人放心
第二道茶味道最好用來招待客人
信奉基督教的拉祜族也是一個特別能喝酒的民族 柏聯酒店提供
這種奇特的炭燒普洱茶
味道可想而知苦的不得了
不過回甘馬上起來
整個嘴巴都是甜的
就算咽口水也是甘甜的
做一餅私家普洱茶帶回家
版納很多地方可以體驗茶餅製作
柏聯普洱茶莊園
是唯一以普洱茶為主題的茶莊園
莊園有茶園一萬多畝
借鑑法國葡萄酒莊園經營模式
遊客在這裡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的普洱茶
__________
跟著小U一路走村竄寨
你是不是對這片神奇的土地、葉子
以及世世代代在這裡種茶、吃茶的民族
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如果你被哪位茶祖
哪個民族的吃「臘」方法
哪個民族的風俗「雷」到了
或你有自己的普洱茶故事
歡迎與我們留言分享
- end -
圖文 - 柯炳鍾
(部分圖片由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宣傳部提供)
編輯 - 羅傑
設計 - 李明元、張渝婷、馮景蕊、徐明
編選自香港《中國旅遊》419期、420期
*圖片著作權歸攝影師本人所有*
未經授權 嚴禁擅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