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方劑基本結構(方劑名稱的由來)

2023-10-15 04:26:40 1

虎潛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龜版、知母、熟地黃、陳皮、白芍藥、鎖陽、虎骨、乾薑諸藥組成,蜜丸,淡鹽湯下。用於肝腎陰虧所致之腰膝酸楚,筋骨痿軟,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紅少苔,脈細弱等證。有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

張璐云:「虎體陰性,剛而好動,故欲其潛,使補陰藥鹹隨其性,潛伏不動,得以振剛勁之力,則下體受蔭矣」。(《張氏醫通》)費伯雄云:「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醫方論》)葉仲堅云:「是方以虎名者,虎於獸中稟金氣之至剛,風生一嘯,特為肺金取象焉;其潛之雲者,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故生金者必麗水,意在納氣歸腎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為治肝腎陰虧,精血不足所致痿證之效方。服之可使精血受益,肝腎得補,陰精固守,猶如虎潛山林,從而筋骨強壯,痿證自愈,健步有方,故稱「虎潛丸」。

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本方由川楝子、延胡索兩藥組成。用於肝氣鬱滯,氣鬱化火所致之胸腹脅肋疼痛,或痛經,症氣痛,時發時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弦或數等症。有疏肝洩熱,行氣止痛之功用。

本方為治療肝鬱化火,氣滯血瘀諸痛的常用劑。藥雖兩味,但功效卓著。方中川棟子清熱行氣,洩氣分之熱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行血分之滯而止痛。服本方可使肝鬱解而熱自清,氣血行而疼痛止。《古方選注》曰:「金鈴子散一洩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由於川楝子亦名「金鈴子」,本方以其為主藥,且劑型為散,用酒調下,故稱「金鈴子散」。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本方由沙苑蒺藜、欠實、蓮須、龍骨、牡蠣諸藥組成,以蓮子粉糊為丸,鹽湯服下。用於腎虛不固所致之遺精滑洩,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症。有固腎澀精之功。

「金鎖」,形容其堅固如金制之鎖;「固精」,謂固斂腎氣,秘澀陰精之效。人之精藏於腎,腎氣固則精自斂藏,腎氣虛則精關不固而遺洩。本方專為治療腎虛滑精之證而設。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補腎,又能澀精,實為標本兼顧,偏於治標之效方。服之能像金鎖一樣把守住精關,使腎氣秘固,遺精滑洩自止。故名「金鎖固精丸」。

定志丸《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石菖蒲、遠志、白茯神、人參組成,蜜丸,硃砂為衣,米飲湯下。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健忘,情志抑鬱;或言語錯亂,喜笑發狂,及近視等症。有補心強志之功。

「定」,有安定之意;「志」,指神志,「意之所存謂之志」,又稱喜、怒、思、憂、恐為「五志」。本方有益氣安神,寧心定志的功效,服之可使心神安定,五志歸常,諸證悉除,身體健康,故稱「定志丸」。

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本方由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諸藥組成。用於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之哮喘,證見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見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有宣降肺氣,定喘化痰之功。

哮喘,是指呼吸急促,連續不得息,喉間有喘鳴的病症。哮與喘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大凡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虞摶云:「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醫學正傳》)本方宣、清、降三法合用,既能散肺寒,又能斂肺氣。服之可使風寒外解,肺氣宣暢,痰熱得洩,於是哮喘得以平定,故名「定喘湯」。

河車大造丸《活人心統》

本方由紫河車、龜版、黃柏、杜仲、牛膝、天冬、麥冬、人參、熟地黃、茯苓諸藥組成。用於肝腎虛損所致之腰酸腿軟,骨蒸潮熱,夢遺滑精等症。有大補真元,滋陰降火之功。

紫河車,即胎盤,有補氣養血,溫腎益精作用。本方以其為主,偕諸藥滋陰補陽,法備力宏。謝觀云:「此方又能烏須黑髮,聰耳明目,有奪天造化之功」。(《中國醫學大辭典》)王晉三宗此方而加減變通,另制一方(即上方去龜版、麥、參、苓、加生地、當歸、枸杞、肉礎蓉、鎖陽蜜丸),亦名河車大造丸,謂:「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古方選注》)本方借後天以補先天,療虛損功同大造,故稱「河車大造丸」。

保元湯《博愛心鑑》

本方由黃耆、人參、甘草、肉桂、生薑(《景嶽全書》有糯米而無生薑)諸藥組成。用於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及痘瘡陽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灌漿者。有補氣溫陽之功。

元氣,即人身真元之氣,本藏於腎,為脾胃水谷之氣與肺吸入之清氣化臺而成。元氣足則精充神旺,元氣虛則精衰神疲。王晉三云:「元氣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氣也。不用升降固澀疏洩,但維持固護之,故曰保元」。(《古方選注》)柯韻伯云:「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乃魏桂巖從李東垣黃耆湯借治痘證發展而來。諸藥同用,合奏保守真元之氣的功效,故稱「保元湯」。

保和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諸藥組成,蜜丸,麥芽湯送下。用於食積停滯,證見胸脫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或大便洩瀉,脈滑者。有消食和胃之功。

本方為消食化積之輕劑,宜於食積不甚者。方中山楂善於消肉食之積;神曲尤長消酒食之積;萊菔子又能消麵食之積。輔以行氣化滯,健脾和中,清熱散結之品,配伍恰當,功效平和,服之可使食滯得消,胃氣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無虞。正如張秉成云:「此為食積痰凝,內瘀脾胃,正氣未虛者而設也……此方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成方便讀》)故名曰「保和丸」。

本方加白朮名「大安丸」,消食兼健脾益氣,尤適於小兒食積脾虛者。

宣痺湯《溫病條辨》

本方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苡仁、半夏、晚蠶砂、赤小豆皮諸藥組成。用於溼熱痺證,證見寒戰熱熾,骨節煩痛,面目萎黃,小便短赤,舌苔灰滯或黃膩。有清利溼熱,宣通經絡之功。

溼熱為痺,其邪循經入絡,非一般袪風勝溼藥可治;經絡之邪,非宣散暢達不能出。故用連翹、杏仁等宣暢氣機,滑石、蠶砂等清宣溼熱,使溼熱得宣而痺痛自止。正如《溫病條辨》所示:「痺證總以宣氣為主,鬱則癖,宣則通也。」。本方功專宣通溼熱之痺,故名「宣痺湯」。

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括蔞皮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陽明溫病,腑氣不通,肺氣不降,便秘,痰涎壅滯,脈左寸實大者。有宣降肺氣、清化痰熱之效。

肺其色應白,與大腸相表裡,主宣發肅降,腑氣則賴肺氣的肅降得以暢通。痰熱內蘊,肺氣不降,則變證叢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洩肺熱;生大黃瀉熱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蔞皮潤肺化痰,諸藥同用,司使肺氣宣降,腑氣暢通,痰熱得清,咳喘可止。「宣白」,指宣通肺氣;「承氣」,謂承順腑氣,故名「宣自承氣湯」。

飛龍奪命丹《外科正宗》

本方由輕粉、冰片、麝香、血竭、膽礬、寒水石、幹蟾酥、乳香、沒藥、硃砂、銅綠、雄黃、蝸牛、蜈蚣諸藥組成。用於腦疽,疔瘡,發背,痘癩疔毒,乳癰疽,附骨疽,一切無名腫毒,惡瘡;或麻木嘔吐,或昏憒咬牙者。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之功。

「飛龍」,蜈蚣別名,亦稱飛天蜈蚣。「奪命」,即奪回生命。本方為治疔疽惡瘡的有效方劑,方中多用有毒攻邪之藥,用量應慎審。原方註明,服時須用蔥白嚼爛包藥丸,黃酒送服。服後宜避風蓋被微汗,病在上者食後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由於方中以蜈蚣等藥以毒攻毒,服後可從病魔惡掌中奪回患者性命,故稱「飛龍奪命丹」。

風引湯《金匱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湯」。由大黃、乾薑、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於大人風癇掣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者。有清熱熄風,鎮痙潛陽之效。

「風引」,是風癇掣引之簡稱。風癇,是癇證之一,發作時項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緊閉,多因肝經積熱所致。「掣引」是風癇的一種症狀,類似抽搐,手足掣動。因本方能治療風癇,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烏、草烏、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六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酒麵糊丸,空心日午冷酒送服。用於風寒溼邪留滯經絡,流注手腳,筋脈攣急,屈伸不利,或疼痛遊走不定,亦治中風後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等證。有溫經通絡,搜風除溼,袪痰逐瘀之功。

張秉成云:「夫風之中於經也,留而不去,則與絡中津液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氣失於常道,絡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中之津液,則結而為痰。……然治絡一法,較治腑治髒為難,非湯劑可以蕩滌,必須用峻利之品,為丸以搜逐之」。(《成方便讀》)方中諸藥合用,可使風寒溼邪、痰濁、瘀血盡袪,有活血通絡之效,故名「活絡丹」,亦名小活絡丹。而「大活絡丹」為《蘭臺軌範》方,由五十味藥組成,有扶正袪風,活絡止痛之功。

建瓴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地黃、生杭芍、柏子仁諸藥組成。用於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夢多失眠,脈弦硬而長等症。有鎮肝熄風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潑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溝。「建瓴」為「高屋建瓴」成語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養陰液,柔肝熄風之品,輔以重鎮潛陽,養血安神之藥,既能平肝潛陽,又能寧心安神,使肝陽得平,內風熄除,心神安守,諸證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後,其鎮肝熄風之效,好象瓶水從高屋脊上向下傾倒,言其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張錫純認為「服後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證自愈」。故名「建瓴湯」。

泰山盤石散《景嶽全書》

本方由人參、黃耆、當歸身、川續斷、黃芩、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白朮、砂仁、炙甘草、糯米諸藥組成。用於婦人氣血兩虛,倦怠少食,有墜胎先兆者。有補氣,養血,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東嶽泰山;「盤石」,《易.漸》:「鴻漸於盤」。王粥註:「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堅固不動之石。本方為八珍湯化裁而來。方中除用補氣養血之品外,再加補肝腎安胎類藥,服之可使妊婦氣血足而胎元固,肝腎補而胞宮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猶如泰山之固,盤石之堅也。故稱本方為「泰山罄石散」。

秦艽扶羸湯《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參、鱉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當歸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薑、烏梅、大棗為引,水煎食後服。用於治療肺痿,骨蒸勞嗽,或寒或熱,聲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飲食不香等症。有滋陰清熱之功。

「羸」者,瘦弱也。《禮記.問喪》云:「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為君,清虛熱,退骨蒸,合諸藥共奏育陰清熱,除癆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勞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較快地恢復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湯」。

真武湯《傷寒論》

本方由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五種藥物組成。用於脾腎陽虛,水邪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者;以及太陽病,發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 目閏 ] 動,振振欲擗地者。有溫陽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臺稱,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玄武。《醫宗金鑑》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漢方精義》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鎮定坎水,以潛其龍也。」本方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故名「真武湯」。

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人參、肉桂、白朮、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訶子、炙罌粟殼諸藥組成。用於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所致之大便滑脫不禁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症。有溫中補虛,澀腸止瀉之功。

「真人」,道家稱存養本性之得道者。即《內經》所謂「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修真得道之人。「養臟」,指溫養臟腑。本方為治療虛寒瀉痢的效方,有溫養脾腎,澀腸固脫作用。服之可使已傷之髒氣得以補養,虛寒之瀉痢,滑脫不禁諸症自愈,故名「針人養臟湯」。或云為昔「純陽真人」所制,故又名「純陽真人養臟湯」。均系託名而已。

振頹丸《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人參、炒白朮、當歸、制馬錢子、乳香、沒藥、穿山甲、蜈虹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 6 克,無灰酒送下。

用於治療肢體痿廢,以及偏枯、麻木等症。有益氣活血、舒筋通絡之效。

肢體痿廢,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漸至肌肉萎縮而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病證。方中人參、白朮益氣健脾;當歸養血活血;乳香、沒藥行氣活絡;制馬錢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經;蜈蚣袪風止痙。諸藥配伍,對痿廢之證自當有效。「振」,有振起之意;「頹」,乃衰敗之謂。言服本方後,可使痊廢之肢體重新振起,以至恢復正常,故名「振頹丸」。

桃花湯《傷寒論》

本方由赤石脂、乾薑、粳米三味藥物組成。用於久痢不愈之下痢膿血,色暗不鮮,腹痛喜按、喜溫,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等症。有澀腸止瀉之功。

「桃花」,是說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間,別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湯,其色淡紅,鮮豔猶若桃花一般,故稱「桃花湯」。本方以重澀之赤石脂為主藥,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以上二藥而健脾和胃。為脾腎陽衰,下焦不能固攝所致下痢證之特效方,有溫中澀腸作用。

梅花點舌丹《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膽、冰片、雄黃、硼砂、血竭、葶歷子、沉香、乳香、沒藥、珍珠、牛黃、麝香、蟾酥、硃砂諸藥組成,金箔為衣。用於治療疔毒惡瘡,無名腫毒,紅腫癰癤,咽喉腫痛等症。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癤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藥時將丸藥放在舌尖之上,以麻為度,俗稱「點舌」;或以蔥白打碎包住藥丸,用陳酒衝服,亦可用醋化開塗敷患處。為了強調主藥及服用方法,故稱「梅花點舌丹」。

桂枝新加湯《傷寒論》

本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人參六味藥物組成,芍藥、生薑份量加重,又稱「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用於氣血營衛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症。有益氣養營,袪邪止痛之功。

名「新加湯」者,是張仲景說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創桂枝湯的基礎上,調整用量並增加藥味化裁而成。這正是張仲景治學嚴謹,實事求是高尚醫德的體現。劉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傷寒論》中一百一十三方,絕大多數是張仲景博採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創」之語。

咯血方《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用於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症。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藥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消風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參、炒蒼朮、蟬蛻、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 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諸藥組成。

用於溼疹、風疹,證見皮膚疹出色紅、搔癢,抓破後滲出津水,舌苔白或黃,脈浮數有方。有疏風養血,清熱除溼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風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溼熱相搏,內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膚腠理之間而發之癮疹。由於本方能上疏下滲,內清外解,使風毒消,溼熱清,搔癢止,癮疹平,故名「消風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散,由羌活、防風、川芎、人參、茯苓、炙甘草、殭蠶、蟬蛻、藿香葉、厚樸、荊芥穗、陳皮組成,有消散風熱作用。

消瘰丸《醫學心悟》

本方由玄參、牡蠣、貝母三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瘰癧、痰核,證見咽幹,舌紅,脈弦滑者。有清熱化痰、散結軟堅之功。

瘰癧一證,多因肝腎陰虛,肝氣久鬱,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結核於頸、項、腋、胯之間。重則潰爛流水,日久不斂。方中玄參苦鹹寒,滋陰降火,能散瘰癧,痰核、癭瘤;牡蠣鹹平微寒,化痰、軟堅、散結;貝母苦寒,清熱、化痰、散結,三藥均屬寒涼之品,既可清熱消痰,軟堅散結,又兼顧肝腎之陰,清降虛火,從而能使熱清痰化,瘰癧自消。故名「消凜丸」。

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甘草、獨活、海帶諸藥組成。用於治療癭瘤初起,或腫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熱消癭,軟堅散結之功。

「玉壺」,即玉制之壺。唐王昌齡有詩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文漸》)南宋鮑明遠詩云:「宜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在此喻其高潔。本方以海藻為主藥,配合諸藥可使癭瘤得消,功效之高,猶如玉制之壺可貴,故名「海藻玉壺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名「玉壺散」,由海藻、海帶、昆布、雷丸、青鹽、莪朮諸藥組成,陳皮飲或煉蜜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癭瘤,錄之以供參閱。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茯苓、白芍藥、白朮、柴胡、炙甘草組成為散,煨姜、薄荷水煎衝服。用於肝鬱血虛所致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見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鬱,健脾養血之功。

「逍遙」,亦作「消搖」,優遊自得貌。《詩經》有「河上乎逍遙」句;《莊子》有「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之說。王晉三曰:《莊子.逍遙遊》注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不傷於內』。譬之於醫,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皆無傷乎正氣也」。(《古方選注》)本方從四逆散衍化而來,為調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後可使肝氣暢達,鬱結消解,氣血衝和,神情悅怡,故名之。

本方加丹皮、山梔名「丹梔逍遙散」或「八味逍遙散」,適於肝鬱化火之證;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遙散」,適於肝脾血虛之證。

益氣聰明湯《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或目生障翳,視物不清;或耳鳴耳聾,齒痛等症。有補中氣,升清陽、散風熱之功。

「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能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症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透膿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穿山甲、皂角刺諸藥組成,加酒煎服。用於治療癰瘍腫毒,內已成潰而無力外潰者。有補氣益血,託毒潰膿之功。

瘡癰腫毒雖內已成膿,而無力外潰,多由氣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瘡家聖藥」黃耆以益氣託毒排膿;輔以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軟堅潰膿;酌加黃酒通經行瘀。服之可使體虛者氣血得補,從而促其透膿速潰。凡癰疽瘡瘍,因氣血不足,膿成不潰者,均可運用本方以託毒潰膿外出,故名「透膿散」。

通關散《丹溪心法附餘》

本方由豬牙皂、細辛二味藥物組成,研極細末,和勻,吹少許入鼻中取嚏。用於中惡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面色蒼白,牙關緊閉,痰涎壅盛,而屬於閉、實證者。有通關開竅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於氣機運行突然逆亂,或挾痰上壅,阻塞上竅所致。「關」者,為出入之要道。此處指肺主一身之氣,肺竅為氣機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溫袪痰開竅,細辛辛溫宣散開竅,合為通關開竅之劑。凡卒倒昏迷,牙關緊閉的實證,均可用本法使肺氣宣通,氣機暢利、神志復甦,得嚏而解。故名「通關散」。

通幽湯《蘭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紅花、生地黃、熟地黃、升麻、桃仁、當歸、檳榔諸藥組成。用於治療噎膈,大便燥結,飲食不下,梗塞不順;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調氣機,潤腸通便。

本方為治療胃中燥熱,濁氣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劑。「幽」,指深暗隱微之處。這裡指幽門,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腸,如曲徑通幽之處,故稱。本方用滋補陰血,活血昇陽、生津潤腸之品,入藥相伍、滋陰養胃,升清降濁,從而使脾陽發越,胃氣和調,幽門通暢,噎塞得平,便秘可愈。故名「通幽湯」。

理中丸《傷寒論》

本方由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四味藥物組成蜜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以及霍亂;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及胸痺等證。有溫中袪寒,補益脾胃之功。

「理」者,調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職司運化,功能正常則水谷納化和調,脾胃陽虛則運化無權,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諸證蜂起。程應旌云:「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瞻,故名曰理中,實以雙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功能溫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稱「理中丸」。亦作湯劑服,名「理中湯」。

救急稀涎散《傳家秘寶》

本方由豬牙皂角、白礬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溫水調服。用於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脈滑實有方者。有開關湧吐之功。

本方屬於劫劑,為救急暫用之品,只宜於實證。吳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湧而然也。」經曰:「發病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味鹹苦,鹹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氣竅,鹹能去汙垢,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醫方考》)由於本方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混元膏《醫宗金鑑.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沒藥、白芨、雄黃、漏蘆、紅花、麝香、白蘞、升麻、梔子、大黃、甘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於跌打損傷,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腫痛之症。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

「混元」,謂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這裡則形象地指頭部。由於本方在使用時,其方法是將藥膏敷於頭頂之上。古稱「頭為天」,主一身之陽氣。藥宜接用於此部位,能使全身氣血陰陽調和暢通,諸恙從此得以消除。故稱為「混元膏」。

清空膏《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風溼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袪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於風溼熱上攻於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久不愈,時發時止者。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醫林繩墨》)「清空」,這裡指頭部,頭為諸陽經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衝下,故稱「清空膏」。

清骨散《證治準繩》

本方由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醋炙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虛勞骨蒸,或低熱日久不退,症見唇紅額赤,形瘦盜汗,舌紅少苔,兩脈細數。有清陰分內熱,退虛勞骨蒸之功。

本方為治療勞熱骨蒸的常用方。朮對肝腎陰虧,虛火內擾所致之骨蒸潮熱有效。腎藏精而主骨,精乃陰之屬,精不足則陰虛,陰虛則生內熱,故發潮熱骨蒸;陰虛不能制陽,故虛火上炎。方中銀柴胡清虛熱,退骨蒸;地骨皮、胡黃連、知母內清陰分之熱;青蒿、秦艽除肝膽之熱;鱉甲滋陰清熱,退骨蒸;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腎而滋陰液,使骨蒸潮熱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清海丸《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黃、白朮、白芍藥、幹桑葉、玄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門冬、地骨皮、沙參、石斛、五味子、龍骨諸藥組成。用於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過多等症。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之功。

「海」,指血海,即衝脈。「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靈樞.海論》)因衝脈是十二經氣血會聚的要衝,有調節諸經氣血的作用。其脈起於胞中,與婦女月經來潮關係密切,故有「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之說。傅青主云:「此方補陰而無浮動之慮,縮血而無寒涼之苦,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血海自固」。本方為治陰虛血熱崩漏之劑,有清涼血海之意,故稱「清海丸」。

清絡飲《溫病條辨》

本方由鮮荷葉遏、鮮銀花、西瓜翠衣、絲瓜皮、鮮竹葉心、鮮扁豆花諸藥組成。用於暑熱耗傷肺經氣分之輕證,或暑溫病經發汗後,餘邪未解;證見身熱口渴不甚,但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

「絡」,即絡脈,這裡是指細小而淺表的脈絡。本方為治暑熱耗傷氣津,餘邪未清諸證而設,邪淺病輕,故用諸辛涼輕清之鮮品,以清解其邪。《溫病條辨》云:「既曰餘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中餘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絡中無形之熱邪,故名「清絡飲」。

清震湯《審視瑤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藥、甘草、荊芥穗、葛根、薄荷、黃芩、荷葉、蒼朮諸藥組成。用於治療雷頭風。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頭風、多由風邪外襲、或痰熱生風所致。症見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根據病勢緩急,有大、小之分。「震」,八卦之一,卦形為「震仰盂」,位在東方,象徵雷震。本方用清散風熱,宣通升散之類藥物於一方,既能疏散外風,又能清解內風,且有除熱止痛之效,作用於頭部,主治雷頭風,可肅清頭中如雷震之鳴聲,故取名為「清震湯」。

清魂散《濟生方》

本方由澤蘭葉、人參、川芎、荊芥穗、甘草五種藥物組成,溫酒調服。用於治療產後惡露已淨,氣血虛弱,又感風邪,昏暈不省人事者。有益氣袪風,養肝補血作用。

產後惡露盡而昏暈之證,多由氣血俱虛所致。「血氣者,人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本方用人參大補元氣;澤蘭葉活血通經;川芎和血行氣;荊芥穗袪風清上;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理血,疏散風邪之效。氣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寧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清氣化痰九《醫方考》

本方由栝蔞仁、黃芩、茯苓、枳實、杏仁、陳皮、膽南星、制半夏諸藥組成,薑汁為丸。用於痰熱內結之咳嗽痰黃,粘稠難咯,甚則氣急嘔惡,胸隔痞滿,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有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之功。

古人云:「見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氣」。(《丹溪心法》)「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證治準繩》)本方諸藥相合,司使氣順而火自降,熱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無所附,則諸證可除矣。《醫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須順其氣也」。可見火、氣二者實為致痰之因。吳琨立此力時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本方有清順氣機、化痰除熱之功,故名之。

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本方由桑葉、石膏、人參、甘草、炒胡麻仁、阿膠、麥門冬、蜜炙枇杷葉、杏仁諸藥組成。用於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幹鼻燥,心煩口渴,舌幹無苔等症。有清燥潤肺之功。

「燥」,有外燥、內燥之分。傷於天之燥氣,當用清法,內傷血燥,則宜潤法。秋傷於燥,上逆為咳,肺為嫩髒,不容緩圖,故曰「救」。本方用大隊甘涼滋潤之品,「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喻昌),使肺金燥熱得以清潤,肺氣之

[ 月賁 ] 鬱得以肅降。柯韻伯云:「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古今名醫方論》故名「清燥救肺湯」。

徙薪飲《景嶽全書》

本方由陳皮、黃芩、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藥物組成。用於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有清熱瀉火之功。

「徙」,遷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語,其意是說把直狀的煙囪管子改成彎曲狀的,把柴火從灶門口搬開,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災。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內熱開始發生之際,即服清熱瀉火之藥物,就像移開柴火以免燃燒,從而及早使病情之發展受到控制一樣。

達原飲《溫疫論》

本方由檳榔、厚樸、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物組成。用於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壯熱,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苔垢膩等症。有開達膜原,闢穢化濁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註:「膜,謂恫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吳又可云:「其邪去表不遠,附近於胃。……邪在膜原,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薛生白云:「外通肌肉,內通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宜一身之半表半裡也;邪由上受,宜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本方能直達膜原,闢穢化濁,驅逐溫疫穢濁之邪,故名「達原飲」。

達鬱湯《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葉諸藥組成。用於治療抑鬱傷肝,嘔酸,陽痿不起等症。有疏肝解鬱、行氣洩熱之效。

本方之中,升麻升發清陽;柴胡疏肝開鬱;川芎活血行氣;香附理氣解侈;白蒺藜平肝袪風;桑白皮清洩肺熱;橘葉行氣和胃。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氣之藥,服之可使肝氣疏洩,諸鬱消除。「達」,有暢達之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木鬱達之」之說,是言肝屬木,性喜條達、升發,肝氣鬱結致病,便是「木鬱」。用本方正合《內經》旨意,使木鬱暢達,故名「達鬱湯」。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諸藥組成。用於脾胃氣虛所致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冷飲、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或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證。有益氣昇陽,調補脾胃之功。

本方為補氣昇陽的代表方。李東垣認為:「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乃制本方。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調補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氣,故名「補中益氣湯」。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本方由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諸藥組成。用於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者。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王清任認為:人身之陽氣有十成,分布於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陽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歸併一側則發生半身不遂。本方由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伍,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有效方。應用此方,可使氣旺血行,瘀袪絡通,從而促其所虧之五成還復,氣血周流全身而十全。故將其所擬之補氣化瘀方劑,用於治療斯證,命名為「補陽還五湯」。北京長城製藥廠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據本方製成,主要用於心腦血管疾患。

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溼邪所致之憎寒壯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胸膈痞滿,鼻塞聲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膩,脈浮無力,及時疫,痢疾,瘧疾,瘡瘍等有上述見症者。有益氣解表,散風袪溼之功。

「毒」泛指時行不正之氣等致病因素。本方於表散藥中加入人參培其正氣,以資驅敗邪毒,從汗而解,故名「敗毒散」。由於方中益氣扶正,當推人參為首功,故又名「人參敗毒散」。

《補遺方》倉廩散,即本方加陳倉米,治各種痢疾,發熱,心煩,頭痛,食即嘔吐諸症。谷藏為倉,米倉為廩,取脾胃為「倉廩之官」意。

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殭蠶、全蠍三味藥物組成。適用於風痰阻於頭面經絡所致之中風面癱、口眼喎斜等症。具有袪風化痰作用。

中風,亦稱卒中。指猝然昏僕,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的病症。本方適用於中風輕證,屬中絡類型。方中白附子辛甘溫,散而能升,善治頭面之風,逐寒溼,驅風痰;殭蠶鹹辛平,袪風化痰;全竭辛平,熄風鎮痙;並用熱酒調服,更能引藥入絡,宜達病所。「牽正」者,指服本散後,風去痰消,經絡暢通,可使已經歪斜之口眼恢復正常,故稱「牽正散」。

黃龍湯《傷寒六書》

本方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甘草、當歸、人參,加桔梗、姜、棗組成。原用於傷寒裡熱實證而氣血兩虛之候;後世醫家用於治溫疫病應下失下,正虛邪實者。有扶正攻下之功。

「黃」,為中央脾土之色;「龍」,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這裡稱脾為「黃龍」。《張氏醫通》云:「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王旭高云:「曰黃龍者,大黃得人參為佐,則能神其功用,如龍得雲助,升騰上下,莫能測其變化也」。(《王旭高醫書六種》)陶氏此方,攻補兼施,既下脾胃燥結,又致津液潤燥,專治脾胃之患,故稱「黃龍湯」。

都氣丸《醫宗己任編》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組成。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證。有滋腎納氣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氣丸,即從錢仲陽六味地黃丸化裁而來。「都」者,有盛也、聚也之義;「氣」即指肺腎之氣而言。緣肺為一身之氣的大主,腎為元氣發生之根本;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只有肺腎之氣旺盛,才能維持全身氣機之調暢。本方諸藥配伍、有補腎氣,斂肺氣之功,從而使一身之氣保持旺盛,而聚集於一處,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氣丸」。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大黃、樸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葉、黃芩、連翹,加竹葉、蜜水煎服。用於上、中二焦熱邪熾盛所致之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等症。有瀉火通便、清上洩下之功。

王晉三云:「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圍相著,遮隔濁氣,不便上燻於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凡傷寒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羶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古方選注》)本方鹹寒蕩熱於中,苦寒洩熱於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熱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涼,從而諸證可除,故名「涼膈散」。

斑龍丸《古今醫統》

本方由鹿角膠、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六種藥物組成。用於元陽衰憊、虛損陽痿諸證。

本方選血肉有情大補之品,有補益元陽之功。謝觀譽此方能「壯精神,除百病,養氣血,補百損,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壽」。嚴蒼山云:「鹿為純陽之獸,角生巔頂,血肉有情之品,霜能昇陽,膠能補血。佐以菟、脂助腎之陽,熟地補腎之陰,柏子仁養心而悅脾,茯苓淡滲而不寒,較勝八味丸之草木無靈者多矣」。(《湯頭歌訣正續集》)王晉三云:「鹿與遊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鹿有文故稱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龍』」。(《古方選注》)方中既用鹿角膠,又用其角霜,以此為主,故稱「斑龍丸」。

越婢湯《金匱要略》

本方由麻黃、生石膏、生薑、炙甘草、大棗五種藥物組成。用於風水,證見一身悉腫,發熱或無大熱,汗出或無汗、惡風、或渴、脈浮等。有宣肺洩熱、利水消腫之功。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說法不一:成無己謂「脾治水谷,為卑髒若婢……是湯所以謂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批註傷寒論》)方有執謂「越,踰也、過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傷寒論條辨》)喻嘉言謂:「石膏之辛涼,以兼解其寒,其柔緩之性,比之女婢。」(《尚論篇》)錢潢謂:「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傷寒溯源集》)近人柏德新謂:「越婢實有使婢越級出其受壓地位之意。結合疾病,則有發越……『肺之鬱閉』。 」(《陝西中醫》 1981 年 5 期)筆者以為此說甚是。

越鞠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五種藥物組成。用於因氣、血、痰、火、溼、食諸鬱所致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消化不良等症。有行氣解鬱作用。

本方為通治六鬱之劑,方中香附以開氣鬱;蒼朮以除溼鬱;撫芎以行血鬱;山梔以清火鬱;神以消食鬱。所以又名「六鬱丸」。關於「越鞠」之名,有多種解釋:一種認為「越」為發越,「鞠」通鬱,所以有「發越鞠鬱」(吳鶴皋)之說。一種認為「鞠」是古代一種皮球,「越鞠」喻將六鬱如球般的一個個踢開。又一種謂山梔亦名「越桃」,撫芎亦名「鞠藭」,本方取兩藥別名中第一字合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然以後一種說法較為合理。

趁痛散《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酒炒牛膝、炙甘草、薤白、當歸、桂心、炒白朮、炒黃耆、獨活、生薑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水煎後服。用於治療婦人產後骨節疼痛,發熱頭重,四肢不舉之症。有益氣活血,袪風勝溼之功。

「趁」有追逐之意。本方之中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益氣養血;牛膝、獨活袪風除溼;薤白、桂心、生薑溫經散寒。諸藥共伍,服之可使疼痛得逐,四肢活動如常,故名曰「趁痛散」。又《丹溪心法》有此方,組成不同,由沒藥、乳香、桃仁、紅花、當歸、羌活、地龍(酒炒)、牛膝、甘草、五靈脂、香附諸藥為末,黃酒調服,主治歷節痺痛。

散偏湯《辨證錄》

本方由白芍藥、川芎、鬱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八味藥物組成。用於鬱氣不宣,又加風邪襲於少陽經所致之半邊頭風,痛或左或右,無有定處,時輕時重,遇勞累、寒冷加劇。有疏肝袪風,和血止痛之效。

方中白芍、川芎養血和血;鬱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鬱;白芷、白芥子袪風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由於服用本方能驅散偏頭風之疼痛,療效相當顯著,故稱「散偏湯」。

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樸硝、硝石、麝香、硃砂等十六味藥物炮製而成。用於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而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抽風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及小兒熱盛驚厥。有清熱解毒,鎮痙開竅之功。

本方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諸證,為臨床較常用的開竅劑。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藥如法製成之後,其色呈紫,狀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熱解毒之方,猶如霜雪之性,從而稱之曰「紫雪丹」。

黑鍚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黑錫、硫黃、沉香、木香、炒茴香、陽起石、葫蘆巴、破故紙、肉豆蔻、金鈴子、附子、肉桂諸藥組成,酒糊為丸。用於腎陽衰弱,陰寒內盛之上盛下虛證。有溫腎陽,散陰寒,降逆氣,定虛喘作用。

本方組成特點是標本兼顧,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喻嘉言云:「按此方用黑錫水之精,硫黃火之精,二味結成靈砂為君,諸香燥純陽之藥為臣,用金鈴子苦寒一味為反佐,用沉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凡遇陰火逆衝,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症,舍此藥更無它法可旋」。(《醫門法律》)諸藥配伍,可使腎陽充旺,陰霾自散,下元得固,衝逆自平。本方以黑錫為主,製成丹丸內服,故名「黑錫丹」。

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生薑、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膽經虛熱或痰熱上擾所致之虛煩不得眠,驚悸、胸悶、口苦、嘔吐等症。有燥溼化痰,清熱除煩之功。

本方名為「溫膽」,實為清膽和胃之劑。王晉三云:「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於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古方選注》)羅東逸云:「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醫宗金鑑》)陳修園則持異議云:「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寒涼之也」。(《時方歌括》)可見,本方「溫膽」之意在於「清」也。

溫經湯《金匱要略》

本方由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諸藥組成。用於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等證。有溫經散寒、和血袪瘀之功。

治療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金匱要略》本有下瘀血之法,但若遇體虛有寒者,則非下法所宜,故另立比方,以溫養血脈為主,使血得溫而行,血行則無瘀而月經正常。劉渡舟說:「溫經湯的治療如春天的氣候是溫和而流暢,它不同於附子湯的治療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為能事。溫應作『和』字講,應是溫和經水的方子」。本方溫潤並施, 陰陽兼顧,使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血行而經血下,故名「溫經湯」。

滋膵飲《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黃耆、山茱萸、生地黃、山藥、生豬胰子諸藥組成,前四味藥物煎湯,送服豬胰子。用於治療消渴病。有補腎滋胰、生津止渴之效。

「膵」叫胰臟。張錫純接受當時西方有關生理、病理學說,認為消渴病是由胰臟功能失常所致,特別創製了這首風格迥異之方劑。方中黃耆補中益氣;山茱萸滋養肝腎;生地黃養陰補血;山藥氣陰雙補;豬胰子以髒補髒。諸藥相伍,以滋補引起消渴病之「膵」髒,故名「滋膵飲」。

痛瀉要方《醫方考》

本方由白朮、芍藥、陳皮、防風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肝鬱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洩瀉,瀉必腹痛,瀉後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症。有疏肝補脾之功。

肝脾不和之腹痛洩瀉,稱為「痛瀉」。吳琨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醫方考》)本方藥僅四味,白朮苦燥溼,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溼;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本方由黃芩、黃連、陳皮、元參、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諸藥組成。用於風熱疫毒上攻之大頭瘟、痄腮(即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症。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

大頭瘟、痄腮,皆為感受熱疫毒氣,壅於上焦,攻衝頭面所致。疫毒應清解,風熱宜疏散,病位在上,病勢向外,又當因勢利導,疏散上焦風熱之邪,清解心肺頭面之疫毒。「普」,言其廣也;「濟」,為救助也。「消毒」,即消除毒疫之氣。東垣曾以本方治療大頭瘟、屢治屢驗,存活甚眾。由於本方能夠普救眾生,濟世活人,消除疫毒,故名「普濟消毒飲」。

疏鑿飲子《濟生方》

本方由羌活、秦艽、商陸、檳榔、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椒目、澤瀉、赤小豆諸藥組成。用於遍身水腫,喘息口渴,二便不利者。有疏風透表,通利二便之功。

本方為治水腫之峻劑,適於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之上下表裡俱病之侯。方中既有宣降肺氣,疏散表邪之藥,又有溫運脾陽,滲溼利水之藥,使上下疏通,表裡透達,內外照應,標本同治。其分消上下內外之水勢,發散水氣之方,猶如夏禹治水,疏江鑿河,開其閉塞,從而使水道通暢,江河順流,不致橫溢泛濫成災矣。故稱「疏鑿飲子」。

-----------------------------------------

【馬氏中醫】

不覓仙方學養生,健康才是真的好。

馬氏中醫推薦養生宗旨:「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未病先防,防微杜漸,既病防變。」

馬氏中醫將於微信公眾帳號中6月份推出【名言養生大講堂】語音直播節目,歡迎各位聽眾關注收聽中醫知識講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帳號:馬氏中醫

www-mszyi-com(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關注

-----------------------------------------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