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賽龍舟吃粽子的寓意是什麼(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來歷)
2023-10-15 03:29:35 2
眾所周知,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這個節日裡,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喝雄黃酒……等。
然而,對於端午節這一天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想必大家都只會簡單地回答:「紀念屈原」、「避惡」等。其實,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夏至」是一年四時之一,標誌著盛夏的來臨。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下來的一個節氣。夏至時,又正值麥收,人們自古就有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風俗,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俗稱「做夏至」。
所以,漸漸地也成為了各天子重視的節日了,人們開始有了過「夏至節」的習俗。宋代《文昌雜錄》裡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中也有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為什麼說「五月五日此日與夏至同」?
漢代司馬彪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寫道:「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茂。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從司馬彪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直接地看出來,漢代的五月五日的風俗就是來自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唐代作家「韓鄂」編撰了一本十分著名的著作,叫《歲華紀麗》,是一本記載歲時風物的著作。他在書中,一共記載了關於端午節的二十二件事情,首先對端午節就作了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說,端午節正處在夏季之中,太陽也正合於正陽的位置。
那什麼又是「正陽」呢?「日中即為正陽!」
端午節,恰好在於夏至前後,此時天空中的太陽也正處在一年當中最當中的位置。
明代《西遊遊覽志餘》中記載:「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
《說文解字》裡有:「端,物初生之題也。」所以說,」端」字在古代漢語當中有「初始」的意思。
《歲時廣記》裡有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又設「天幹地支」,通過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因此又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稱為「陽辰」,所以,端午又被稱為「端陽」。
這樣一來,端午節的名稱也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的節日了,多達二十多個。比如:重午節、浴蘭節、龍舟節、端五節、躲五節、屈原日……等等。當然,在唐代以前,「五月初五」是最常用的名稱。而唐代以後,「端午」便成為了「五月初五」等的別稱,一直到現在都是延續這個叫法。
02 龍舟競渡的由來
「祭祀」,是古代人類的一種信仰活動,祭祀的主要對象有:天神、地祗、人神三類。而端午節則源自於古代的龍圖騰祭祀,上古的人們,都以為自己是龍的子孫。
中國古代的人們,都是通過觀察天象來預測一年中四季的時間變化。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這條巨龍,春季的時候,蒼龍七宿的角宿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即為「龍抬頭」;而在仲夏之季,龍星擺脫了大地的羈絆,升到了正南的夜空當中,即為「飛龍在天」;秋天,蒼龍則慢慢向西方落下;到了冬天,蒼龍則隱沒在北方的地平線以下。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中的農時周期恰好一致。
所以,「龍子」們每年在端午這一天,也就是「飛龍在天」的這一天裡,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並在擊鼓聲中,將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放入了水中,以競渡的活動來祭龍神,這就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有祭祀,就必然會有祭品。晉代範汪在《祠制》裡說:「仲夏薦角黍」。
「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黍」為古代五穀之一,是古時候人類主要的糧食作物。
在《詩經》當中也有許多關於描繪黍的詩句。比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而且,我們還發現,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許多「黍」的品種。像《詩經》裡:「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這裡就說出了黍的四個品種:秬、秠、穈、芑。
也正是因為黍在當時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古代的天子也都十分重視它。每次祭祀,就會用「黍」來祭祖,當然也包括夏至的祭祀啦。
比如《禮記·月令》中記載:「仲夏之月……農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意思就是:仲夏之月,天子進獻雞和舊黍,再加上先成熟的櫻桃來祭祀宗廟。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知道「角黍」源自於「夏至食黍」和祭祖而來。而端午又源自於夏至,所以,故得出:端午也食角黍了。
但是,古代的周天子祭祀時,僅是「嘗黍」,並沒有將它變成「角黍」的形狀,那麼,「角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03 粽子的由來
在古代時候,我國南北各地的風俗也有所不同,北方一些地方視農曆的五月為「毒月」、「惡月」。
比如《論衡》中說:「五月五日生子不舉……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田文」也就是後來的孟嘗君,他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親田嬰說:「五月子,長與戶同,殺氣父母。」所以要把孟嘗君扔掉。是他的母親不忍心拋棄,偷偷地將他撫養成人,這才有了後來的孟嘗君。
在《禮記·月令》中也記有:「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黍」,在古代被稱為火谷。《爾雅翼》中有:「黍之秀特舒散,故說者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從陰陽說來看,火屬陽,黍為火谷,所以也屬陽。那麼,本來「五月盛陽」,於是,就有了《風土記》:「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而「菰」為水生,屬陰,這樣,菰葉裹黍米,就成了陰裹陽。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人又有「外陽內陰」之說,所以菰葉在外又應屬陽,黍米在內又應屬陰。
這樣一來,陰陰陽陽,相互包裹,起到了陰陽調和的作用,也正對應了「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
到了唐宋時期,粽子成了端午節重要的食物。龐元英《文昌雜錄》中記載:「唐歲時節物……五月五日則有百索粽子」。「百索」就是五色彩絲,又叫做朱索、長命縷、續命縷、闢兵繒等。那麼,百索粽子就是用五色彩絲扎縛的粽子了。
當然,也有在端午節用五色絲系在手臂上,或懸掛在門上,來避邪惡的。
除了傳統的百索粽子以外,唐代還有一種非常出名的粽子叫做「九子粽」。因其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而得名。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有詩云: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到了宋代,粽子的種類就更多了。呂原明在《歲時雜記》中記載:「端午粽子,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茭粽、簡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
當然,除了粽子,菖蒲酒和雄黃酒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飲食,人們只是希望在五月五日這個「毒月惡日」裡,能夠起到「避鬼邪,殺百毒」的作用。
每逢端午,無論古今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許多的家庭都要舉行宴會,除了吃粽子,飲菖蒲,喝雄黃酒以外,還十分講究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民間稱之為「嘗新」。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由於南北的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所以,各地慶祝端午節的活動也有所不同。
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就有一段關於端午節的描寫: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上一個王字……還有一個風俗,就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
這些節日裡的禮俗,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團圓、健康、富足美好的嚮往。同時,在這些節日風俗裡,更體現了古代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對於家的凝聚力,其作用是多麼的重要。
參考資料:作者: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作者:邱龐同《中國飲食之源》
作者:劉樸兵《唐宋飲食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