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CRT顯示器是如何誕生的
2024-08-19 07:12:10 2
1883年,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爾·尼普可夫開始設想能否用電把圖像傳送到遠方。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
不久,一臺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專利中描述了顯示器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
1.把圖像分解成像素,逐個傳輸。
2.像素的傳輸逐行進行。
3.用畫面傳送運動過程時,許多畫面快速逐一出現,在眼中這個過程融合為一。這是以後所有電視技術發展的基礎原理,甚至今天的電視仍然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工作的。
CRT顯示器/電視的基本結構
1897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螢光屏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CRT/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螢光屏上會發出亮光。
1906年,布勞恩的兩位執著的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制造了一臺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不過,其量產及小型化技術要到1951年以後電晶體發明取代真空管後,才得以普及。CRT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看的電視採用的一樣是CRT技術,自從電腦開始普及,CRT顯示器也成為電腦與人交流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