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又叫燈節 始於漢初盛於唐宋
2025-07-28 19:45:10
元宵節很多人會把他認為是春節的閉幕儀式。我們在這一天吃元宵,最後一次全家團圓,緊接著我們的生活就得忙碌起來了,學生們要開始上學,大人們要開始工作。所以這個閉幕儀式同樣也要精彩,掛燈籠在元宵節這天是我們的一項傳統文化。
元宵節又叫「燈節」
從史料及民俗傳說上看,漢明帝永平年間,由於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所以自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就會將燈高高掛起,以表示對生活的希望,能夠增添節日氣氛。由於元宵節放花燈是一個主要的節慶風俗,所以元宵節也稱為燈節。
放燈的發展
燈節始於漢初,盛於唐宋。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節日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春節的風俗活動延續到了這個節日,可以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盛大節日。
這個習俗的興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為盛況空前燈市。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尤其是在唐朝中期,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已經發展為很高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的元宵節可以說是極為熱鬧。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